第73集團軍某旅合成營營長陳松在兩棲裝甲車內進行訓練(2022年6月18日攝)。新華社發(謝文劍攝)
新華社福州8月6日電 題:鍛造“兩棲刀鋒”——第73集團軍某旅合成營營長陳松聚力轉型研戰謀戰記事
新華社記者劉小紅
盛夏,某海域。
鐵甲踏浪,炮聲隆隆,兩棲合成營實兵演練正酣。
第73集團軍某旅合成營營長陳松科學研判,在多層次火力支援下,指揮兩棲裝甲突擊力量對“敵”目標實施摧毀,兵力梯次推進,成功控制灘頭要地。
近年來,陳松以使命任務為牽引,向海而行、研戰謀戰,深入鉆研兩棲合成營突擊作戰,聚焦體系戰法,把一個由10多個分隊組建的營隊鍛造成“兩棲刀鋒”。
第73集團軍某旅合成營營長陳松組織官兵海上泛水編波訓練(2022年7月8日攝)。新華社發(曾冰陽攝)
“鍛坯”:從“單一兵種”到“兩棲合成”
陳松剛當營長時,他的兵來自十多個單位、幾十個專業。
“幾乎每人都要轉崗換新專業,一切從零開始!”陳松說,兩棲合成營有裝步、通信等一系列兵種、數十種武器裝備、幾十個新專業崗位。
合成營課目多、門檻高,他帶領骨干細化訓練教案,固化訓練成果,新裝備列裝兩個月就組織實彈射擊,僅半年就形成陸海兼備的單裝作戰能力。
“‘合成’不是人員、裝備簡單組合,而是各兵種要素有機融合。”陳松說。
第一次組織全浮裝卸載訓練,風急浪高,一輛突擊車幾次嘗試都無法登艦,訓練一時陷入低潮。陳松帶頭上陣,駕駛突擊車完成全浮裝卸載,幫助官兵堅定了必勝信心。
“打仗,就不能怕危險。”陳松說,“我們的戰場在海上,只有挑戰大海,才能鍛造向海而行的兩棲刀鋒。”這些年,陳松始終將訓練“準星”瞄準戰場“靶心”,緊貼實戰設置演訓條件,帶領官兵勇闖“訓練禁區”。
第73集團軍某旅合成營營長陳松(中)組織營戰術演練前帶領技術骨干檢查裝備(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永進 攝
“礪刃”:從“兩棲合成”到“聯合作戰”
某海域,一場對抗演練打響。陳松根據戰場態勢綜合研判,條條指令下達至前沿末端。頃刻間,空地火力精確打擊,部隊開辟通路,有效應對“敵”火力壓制等,一鼓作氣直搗“敵”陣地。
“指揮鏈路實現‘動中通’‘跨海通’,才能讓進攻作戰形聚神合。”陳松說。
為實現指揮模式轉變,陳松帶領全營官兵反復測試、演練,深度整合裝備、情報、指揮等系統,構建信息系統網絡。
在各級機關指導協調下,陳松把營隊與空軍、海軍和陸航、遠火等軍兵種“捆在一起練”,從指揮謀略、戰法運用到兵力部署,邊檢驗戰法訓法,邊查找問題不足。如今,陳松帶領全營官兵研究出小群多路突擊、無人設備協同作戰等新戰法,并通過多次模擬實戰檢驗。
憑借頭腦里的“活戰法”,陳松被官兵稱作“常勝營長”。
2020年7月,他帶領營隊參加聯合演習,指揮所屬力量密切協同,成功處置20多個特情,一舉圍殲縱深核心陣地之“敵”。
2021年9月,一場聯合演習中,陳松采取某新型編組模式,聯合海空火力精準打擊,快速貫通水際岸灘通路,達到進攻預期。
2022年6月的聯合演習中,陳松又聯合多方作戰力量給“敵”造成沉重打擊。
第73集團軍某旅合成營營長陳松(中)與技術骨干探討革新器材使用情況(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永進 攝
“賦智”:戰法創新還需科技加持
2021年年初,合成營組織新裝備教練射擊,但成績卻不理想。陳松帶領骨干反復研究,開發了兩個加固裝置,射擊精度有效提升。
“營長喜歡科技創新。”官兵們介紹,陳松研究設計瞄準附加鏡,解決了某裝備快速瞄準發射時瞄準點不清晰問題;研發壓彈支架,改進了某型裝備性能;某新裝備列裝后,他在熟練掌握武器性能的基礎上又形成10余項創新成果……
“戰法創新還需科技加持。”陳松說。
這個營以“科技+”推動訓練保障升級換代,通過引入技術手段,構建仿真訓練體系、網絡對抗系統等“數字練兵場”。前不久,陳松組織探索無人平臺實戰運用,申報專利6項,提升了合成營無人平臺實戰效能。
營指揮所里,鍵盤聲聲,信息發送;空中,戰機出擊,列陣九天;地面,鐵甲洪流,編織火網。近年來,合成營裝甲乘員培養周期縮短三分之一;全面整合數據信息,構建聯合感知預警體系;改造火力單元目標通道……
陳松先后被陸軍表彰為“優秀指揮軍官標兵”“優秀共產黨員”,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我要將營隊‘兩棲刀鋒’磨礪得愈加鋒利。”陳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