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传统戏曲迎来更多“追戏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06 10:27:49
来源:光明日报

乐见传统戏曲迎来更多“追戏人”

字体:

  于中国人而言,戏曲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岁末年初,在一出大戏的起承转合中送走光阴,在血脉相连的传统文化中安顿身心,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情。

  这几年,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凭借多种创新形式频频“破圈”。传统戏曲文化激发出的火花,吸引众多从未接触过戏曲的年轻观众走进梨园剧场,听“西皮流水”,赏“唱念做打”,感受戏曲文化之美。传统戏曲正打破“中老年专属”的标签,迎来了更多年轻的“追戏人”。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原创大戏越剧《我的大观园》首演时,能够容纳近900人的剧场连续两天满座,年轻观众占比达98%;杭州西湖边的蝴蝶剧场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等知名戏曲剧场,20至40岁的观众成为观剧主力。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90后、00后已成非遗戏剧的主要观看人群,在观众总数中的占比超过一半。传统戏曲正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

  传统戏曲日益“圈粉”年轻人,得益于它持续守正创新,找到了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近年来,多个剧种在戏曲现代化之路上作出创新探索。其中,既有探索京剧现代化表达的经典之作《曹操与杨修》、昆曲现象级作品青春版《牡丹亭》、沉浸式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也有大胆跨界、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娱乐形态相结合的作品。例如,电影《满江红》中,铿锵有力的豫剧唱腔配上酣畅淋漓的电子音乐,与剧情完美融合,激发了人们了解原版传统唱段的兴趣;新编昆曲《浮生六记》将舞台设置在沧浪亭里,让观众循着沧浪亭的复廊、花窗,沉浸式感受缱绻江南,领略戏曲虚实相生、写意传神的优美意境……这些作品力求贴近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对传统戏曲舞台进行重构,以新的形式对接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除了表现手法,在题材选择方面,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打开了戏曲创作的思路,让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成为可能。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皿方罍》讲述了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皿方罍三度现世,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器盖合一、回归祖国的真实故事;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推出的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将古典名著《红楼梦》进行了现代化改编,不仅保留了越剧婉约细腻的风格,还在剧本结构、音乐编排以及舞台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人对爱情、友情的理解,让观众透过舞台见众生、见自己……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的创作,让戏曲和年轻人越走越近。

  戏幕起,人声沸,百花齐放春满梨园;戏幕落,人如醉,幕幕戏曲隽永悠长。戏曲之美,非只在其声,亦在其形,更在其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声腔之美与韵味,同时也更深切体悟戏曲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唱念做打”的历时和共时凝视中,分享共同的文化基因,与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和艺术情趣形成共振。当下年轻人有着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传统戏曲恰好契合了这种趋势与需求,“唱”进了年轻人的心坎里,产生持久的共鸣和滋养。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艺术媒介。一代代戏曲工作者接续传承,历久弥新的戏曲艺术不断被挖掘、被看见,缤纷多彩的戏曲之美惊艳着年轻人,不同剧种共同彰显的传统文化之美深入人心,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设起桥梁。

  锣鼓起风云,唱念透千钧。戏曲之美的绽放,离不开传承、创新与传播三者的有机结合。步履不停,我们定能持续创造出更多新的优秀作品,让传统戏曲持续绽放时代新韵,带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任堃)

【纠错】 【责任编辑: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