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不敢转”问题,日前,江苏省科技厅等3部门印发通知,明确19种情形可认定为“尽职免责”。(2月5日新华网)
高校院所是许多科技成果的诞生之地,亦是专利资源的宝库。近年来,高校院所专利成果转化运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随着专利发明成果不断涌现,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实践中仍有大量专利最终只是上了书架、进了柜子,没有用武之地。专利“闲置”堵点在哪?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不敢转”。特别是在一些责任较大、涉及面较广的领域,个别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认为“干多错多,不干不错”,不敢积极履行职责,导致实践中的“不敢转”现象。一来二去,一些高校专利便陷入了“闭路循环”,着实可惜。
众所周知,科研创新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失败是常有的事。专利转化,既需要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也需要有包容的政策先将板凳“捂热”,给予其必要的容错空间。在此意义上看,在高校院所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无疑为科技成果转化给出了好思路,蹚出了一条可行路径。以制度添保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这对于解决科技成果“不敢转”难题、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也具有重要意义。
好政策还需好落实。结合过往经验来看,一些工作指引难以落实到位的关键,主要在于缺乏明确的、可量化的标准、边界,过宽或过严,都难以起到应有效果。要保证尽职免责机制发挥积极作用,防止跑偏,有必要全面理解、准确界定“尽职免责”含义,明确不同岗位的尽职认定标准,细化打磨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要求。让尽职免责指引更有章可循、更具操作性,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专利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付迎红)
【纠错】 【责任编辑: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