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2月10日電(記者陳聰 楊軒)走進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寶興鄉新龍米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排排智能加工機器正將稻谷脫殼、打磨,“吐”出晶瑩剔透的大米。車間二樓的中控室里,公司經理王德新正緊盯電腦屏幕,監控整條生產線的設備狀況。
新龍米業有限公司的中控室設備。新華社記者 陳聰 攝
“這條富硒大米智能生產線于2019年投產,年加工量能達到70萬噸。”說起車間里的設備,1983年出生的王德新如數家珍。他說,這些智能設備的產能和過去的老磨米機不可同日而語。在中控室里,技術人員可以實時監控所有設備的用電量、產量以及副產品質量等相關數據。如果發現問題,中控室也能進行“一鍵式”實時操控。“通過實時數據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生產安全隱患,也有利于成本控制。”王德新說。
在鄉親和員工們眼里,王德新儼然是精通技術的“新農人”。然而對于腳下的這片黑土地,王德新可是深耕二十多年的“老把式”。作為土生土長的方正縣寶興鄉人,王德新從12歲起就跟著父母下田干活,推廣當時剛剛引進的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術。
隨著種植技術的推廣,寶興鄉水稻產量、質量逐漸提升,王德新家也創辦了新龍米業有限公司從事大米收購、加工。
通過選育優種、推廣先進種植技術,公司的大米漸漸贏得市場的認可,王德新更執著堅守的,是要做出有信譽有口碑的大米產品。如今,王德新不但通過發展種植基地推廣標準化水稻種植,在產品營銷模式上也不斷創新,努力用完整的產業鏈鋪就企業與農戶的共同富裕路。
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忙碌。新華社記者 陳聰 攝
“從選種、農藥化肥施用,到田間管理服務,都由公司統一配給,我們還會派出專業人員對農戶現場指導,最后在收糧時保證每斤收購價高于市價0.2元至0.3元。”王德新說,規模化經營既保證了大米的優良品質,又讓鄉親們享受到了增收的實惠。
如今,新龍米業已經成長為年產值10億元的大型企業,擁有種植基地10萬多畝,與方正縣20余個村的農戶和合作社開展合作種植。談起未來,王德新計劃進一步延伸產業鏈,著手研發即食米飯與胚芽米產品。
![微信分享圖](1129198816_16706747504881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