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7日電 題:新賽道上跑出新優勢——西安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速寫
新華社記者鄭昕、王聿昊、孫正好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底,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進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優化升級、登高晉位的新階段。著眼于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不斷豐富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一個個科技成果正加速轉化,新興產業重點項目正在加快建設,西安競逐新賽道,激發出強勁動力。
在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的西安“雙中心”建設核心承載區絲路科學城,一場“追光計劃”正悄然進行,先進光子器件工程創新平臺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建成投用,為光子產業各類創新主體打通了從產品研發到市場化批量供貨的完整鏈條。
9月6日,西安光電子先導院科研人員對全自動鍵合設備進行調試。新華社記者 鄭昕 攝
“一系列光子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讓西安在光芯片研發生產上走在了全國前列。”陜西“追光計劃”牽頭單位之一——中科創星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的創始合伙人米磊說,依托絲路科學城,數百家企業形成先進激光與光子制造、光子材料與芯片、光子傳感三大產業集群,正把西安打造成為全國光子產業原始創新高地和國家光子產業發展的主陣地。
有了“追光”的輕快步伐,也需要處理復雜數據的“最強大腦”。位于西安市雁塔區的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西部首個、全國第二的大規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匹敵150萬臺家用電腦的算力,24小時內可完成數十億張圖像、10年左右的自動駕駛數據的處理。
“中心上線至今一直保持95%以上的使用率,已鏈接生態伙伴180多家。”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首席運營官張云鵬介紹,中心為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提供“即租即用”共享算力服務,通過賦能科技、賦能產業形成產業聚合。
今年6月,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入選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將與西安的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航空航天等產業深度融合、緊密聯結,走出一條特色人工智能發展道路。
9月6日,工作人員在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機房進行日常機器巡檢。新華社記者張曼怡 攝
以新興產業的壯大作為城市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支撐,西安培育形成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機器人、衛星應用五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生命健康、類腦智能、氫能與儲能等一批未來產業,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等開放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賦能新興產業聚集成勢。
“短短一年時間里,眼前這12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毛坯房就變成了裝滿先進設備的潔凈車間、生產線。”從事傳感器研發制造的西安礪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新航告訴記者,在秦創原平臺的幫扶支持下,這家脫胎于西北工業大學創新團隊的企業一個月內就走完了審批、選址、專利評估等流程,大大降低了初創企業的組建難度,加快了科研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速度。
作為陜西最大的科技創新孵化器,秦創原經過兩年多建設,正加速釋放科創潛能,其構建的“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平臺體系已建成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9家。
9月6日,工人在西安礪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里檢查產品。新華社記者 鄭昕 攝
建設“雙中心”、做優秦創原,為西安打造國家創新名城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西安先后承擔了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十余項科技創新領域的國家級試點任務。今年上半年,西安規上新興產業產值突破2526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0.3%,同比增長7.8%。目前,西安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已分別達到10431家和10186家。
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長李建勛表示,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西安將繼續聚焦科技前沿、成果轉化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開辟新領域、新賽道,讓更多樣品變產品、科研團隊變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