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7日電(記者陳愛平)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中秋節、國慶節假期8天,國內旅游出游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4.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9.5%,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5%。
旅游半徑擴大,“家門口”孕育新空間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數據顯示,自9月29日至10月6日的“雙節”假期,國內游客出游半徑為189.5公里,游客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徑為17.9公里,按可比口徑分別較去年假期增長59.6%和86.0%。
10月6日,剛抵達上海火車站的旅客在準備出站。當日是中秋、國慶長假的最后一天,全國各地迎來返程高峰。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中國旅游研究院報告還顯示,街區和商圈也成為客流最集中和消費最大化的旅游休閑新空間,City Walk(城市漫步)、鄉村旅游、郊野露營等火熱“出圈”。攜程集團介紹,“雙節”假期,國內旅游訂單同比增長近2倍,其中City Walk搜索量同比增長7倍,北京胡同賞秋、上海徐匯濱江、廣州老西關熱度較高。
人們的旅游休閑時間也進一步延展。中國聯通監測數據顯示,9月28日18時至10月6日6時,243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夜間客流量1.12億人次,平均每個集聚區每夜5.76萬人次,較2022年國慶節假期增長68.7%。
度假游、深度游“解鎖”新體驗
越來越多的人以相對舒緩的休閑活動替代“走馬觀花”式旅游。人們走進博物館、參加音樂節、觀賞體育賽事、探訪美麗鄉村,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見證城鄉建設發展最新成果。
在上海松江區一處營地,市民游客在逛營地帳篷集市(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同程旅行數據顯示,“雙節”假期,國內博物館旅游熱度上漲超過4倍,故宮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最受年輕人關注。歷史人文景區同樣深受游客喜愛,例如在河南最熱門的30家景區中,超過50%為歷史文化類景區。
驢媽媽旅游網、奇創旅游集團報告稱,古城燈火秀、沉浸式空間、音樂節等新業態吸引年輕游客人次較2019年假期增長了113%。
“雙節”假期,杭州亞運會賽事火熱進行,前往杭州觀賽、旅游及休閑娛樂場景的出行需求進一步攀升。滴滴出行的數據顯示,假期杭州網約車出行需求比去年同期上漲超50%,順風車出行需求比去年同期上漲超40%。
攜程平臺數據顯示,“雙節”假期全國鄉村游酒店訂單同比增長近1倍,較2019年同期增長4倍;鄉村旅游游客中“90后”占到三成,北京、杭州、廣州、上海、蘇州、黃山等周邊的鄉村頗為熱門。
旅游目的地迎來“綜合考”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數據顯示,“雙節”假期北京市接待游客1187.9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12.9%,游客在京人均花費1310.6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8.0%。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數據顯示,自9月16日至10月6日的第34屆上海旅游節,拉動“吃、住、行、游、購、娛”等全要素旅游消費交易總金額886.6億元,同比增長13.50%。旅游產業逐漸成為流量型經濟的“入口”和服務型經濟的引擎。
游客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辛夢晨 攝
這同時意味著,旅游目的地迎來“綜合考”。
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衛紅也直言不敢放松,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業要做好長假后相對平淡時期的旅游促進工作,才能推動全年旅游市場的繁榮。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商業環境和文化空間,已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根本資源和強大吸引力。“各地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不斷提升廣大游客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這才能吸引更多游客,進而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盤活資源,實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