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 id="jyy5v"><meter id="jyy5v"><th id="jyy5v"></th></meter></li>

    2. <label id="jyy5v"><meter id="jyy5v"></meter></label>
          •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7/ 31 12:23:39
            來源:新華網

            鄭寶鴻:講述老物件背后的香江掌故

            字體:

              新華社香港7月31日電 題:鄭寶鴻:講述老物件背后的香江掌故

              新華社記者 陸敏

              “這是上海大白兔奶糖,當年在香港風行一時。”鄭寶鴻指著櫥窗內一個舊糖果盒說。這個泛黃的鐵皮盒上印著卡通大白兔和中英文的品名。

              剛剛結束的第32屆香港書展年度主題為“歷史文化·城市書寫”。為配合這一主題開設的“細味香港”展區,展出了香港舊時的餐牌、器皿、擺設及海報等珍貴藏品,點滴之間,串起這座城市的百年滄桑和煙火記憶。這里一半的藏品都是鄭寶鴻提供的。

              鄭寶鴻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名譽顧問和著名收藏家,也是本屆書展年度推薦的香港歷史文化作家之一,出版書籍超過40本。

              鄭寶鴻為香港書展做展覽介紹(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從研究錢幣開始

              上世紀七十年代,從事金融行業的鄭寶鴻因工作關系,接觸到許多內地和國外的錢幣。“一枚‘袁大頭’銀元當時大概10港元。1910年前后這些錢幣在香港有流通。我很想知道它的歷史是怎么樣的,就去查資料,結果越了解越有興趣。”鄭寶鴻說。

              小時候,鄭寶鴻愛好集郵。自從開始研究錢幣,他的收藏和研究拓展到更多老物件以及相關的民俗文化上。之后,鄭寶鴻獲得了香港大學的圖書證,可以到港大圖書館查閱歷史文獻資料,讓他興奮不已。他陸續翻閱了一百多年的報紙,將有興趣的內容復印下來。他拿出一沓復印件給記者看。在舊報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間,他用紅筆勾出有價值的信息。

              研究歷史讓他對現實變得敏感,喜歡扛著相機滿街走,記錄下街頭巷尾的變化。

              鄭寶鴻為香港書展做展覽介紹(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我一直在拍,拍了四十年,加上收藏的,保存下來的老照片有上萬張了。”鄭寶鴻掏出一個老式膠卷相機,這個相機他至今還在用。

              混搭的感覺很“香港”

              上世紀五十年代,五六歲的鄭寶鴻跟著父親去屯門的青山寺做客,喝到了人生的第一杯可可。在東方寺院喝西式飲品,這種混搭的感覺很“香港”。鄭寶鴻認為,中外文化薈萃,構成了香港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20世紀初的香港戲園子里,一臺節目既有外國人表演的西洋戲劇、拳擊、馬戲等,也有華人表演的唱曲、雜技、功夫等。

              一些西餐廳對菜式進行的本土化改良,受到港人歡迎。比如當時一家叫太平館的西餐廳很火,這家餐廳有道招牌菜叫“瑞士雞翼”。聽上去很西式,實際上類似于粵菜里常見的“豉油雞翼”。“其實就是用中式方法做西餐,中外食客都愛吃。”鄭寶鴻說。

              鄭寶鴻收藏了不少餐廳價目表。他隨手拿出一張1976年香港蓮香樓的月餅價目表,正面是一位粉衣姑娘坐在木船上,旁邊是開滿了荷花的池塘,背面是價目表。“一盒4枚的雙黃蓮蓉月餅價格是24港元。”他說。

              在香港書展上,一名參觀者用手機拍攝一張展出的月餅價目表(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通過這些老物件,可以研究香港的傳統節慶和民生百態。他收藏的不少老照片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比如端午節劃龍舟,1912年的“端陽競渡”龍舟賽場面熱鬧,如今高樓林立的香港仔當時還是青山環繞。

              “很多外國人在香港開始接觸到中國文化,也非常喜愛。”鄭寶鴻說,多年來香港一直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很多外國選手專程來香港參加比賽,其中就有他的朋友。

              祖國是我們的根

              “往前回溯幾代,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從內地來的。”鄭寶鴻說,“不論香港的地域文化如何演變,追根溯源,祖國始終是我們的根。”

              他拿出一張“星期美點”的菜單。什么叫星期美點?就是餐館每到周一發布本周菜品,每周不同。“這種菜單以前從廣州傳到香港,曾經風靡一時,現在香港很難找到了。”鄭寶鴻說,香港不少美食做法最早都是從廣州傳來的,比如現在流行的“港式月餅”其實源頭是“廣式月餅”。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很多人為避戰亂來到香港。其中一大批上海人聚居北角一帶。他們帶來了海派文化和生活方式,領一時風氣之先。當時,連上海師傅開的裁縫店、理發店等都代表著時尚潮流。“當時的北角是非常繁華熱鬧的商業地段,號稱‘小上海’。”鄭寶鴻說。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內地名優產品比如茅臺酒、大白兔奶糖、珠江橋牌米酒等陸續進入香港,因為質優價廉深受歡迎。

              鄭寶鴻展示自己的書(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改革開放以后,內地與香港的往來明顯增多。隨著香港回歸祖國,大批內地移居香港的“新港人”,帶來了更為豐富多元的文化。“看看市面餐廳的內地菜系就知道了,上海菜、福建菜、北京菜……連很辣的四川菜、湖南菜都有。”鄭寶鴻說。

              鄭寶鴻的父母都是廣東人。“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香港人從前常說‘省港澳’,現在我們都是大灣區的。”他說,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去廣州,要搭頭班火車,差不多一整天才能到,現在一兩個鐘頭就能到,“過去不敢想象”。

              探尋過滄桑歷史,鄭寶鴻更珍惜當下。“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安穩的生活讓我覺得很幸福。”他說,“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香港人,收藏也好,寫書也好,就是為了保留城市記憶,讓更多的人了解香港,珍愛香港。”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2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8788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专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AR影院|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jk制服| 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小说|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在线欧美v日韩v国产精品v|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不卡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不卡|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国产欧美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百度|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9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 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 99re久久精品国产首页2020| 亚洲综合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