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3月23日電?題:智慧大米、數字農田、無人農場——在安徽繁昌體驗智慧春耕的N種“姿勢”
新華社記者王菲
江南三月,草長鶯飛,正值長江中下游地區春耕的關鍵時節。
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峨山鎮沈弄村的“智慧蕪湖大米”生產示范基地,蕪湖金晨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軍打開手機里的“中聯智農云”,教記者如何查看土壤墑情和肥力。從以往的“手忙腳亂”到如今熟練地“云”上巡田、遠程管理、工廠化育秧,數字技能的掌控,讓這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田把式”多了一份從容和自信。
從“靠天收”到“慧”種田,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運用,智慧農業日益成為中國新農人的“金扁擔”。
繁昌區數字農田里的物聯網監測設施。(繁昌區委宣傳部供圖)
“智慧農業讓種田省時省力。水稻田里安裝了物聯網傳感設備和小型氣象站,通過數據分析,不用下地就知道哪塊田要用多少肥,準得很!”汪軍笑著告訴記者,利用數字化和機械化,每畝水稻的種植成本至少節省了50元。今年春耕,他還準備用AAA信用戶獲得的50萬元授信貸款,再添置幾臺智能農機裝備,進一步提高種糧效益。
高標準農田里種水稻、低洼易澇地栽蓮藕、公路邊發展葡萄等經濟作物……春天里的沈弄村呈現一派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景象。
“鄉村要振興,咱不能蹲著墻角曬太陽。”一提起鄉村產業發展,50多歲的沈弄村黨總支書記趙永革眼睛發亮、快人快語:“我們村開展數字鄉村建設,發展智慧農業。村里以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今年爭取再上一個新臺階!”
“端牢中國飯碗,離不開科技支撐。”繁昌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軍說,以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契機,繁昌區加快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在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同時,打造“數字農田”,完善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平臺等數字新基建,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智能化水平,助力鄉村振興。
宏慶農業機械合作社的全自動大米生產線。新華社記者王菲 攝
全自動糧食烘干設備、無人機、插秧機、旋耕機……在繁昌區平鋪鎮的宏慶農業機械合作社,記者看到,40多臺現代化的農機裝備“整裝待發”,為春耕生產準備的肥料堆放得整整齊齊。
“利用這些現代化的農機裝備,合作社為周邊5000多畝農田提供從種植到加工全程農事服務。這幾天我們正在為育秧做準備。”在宏慶農業機械合作社負責人曹晶晶看來,農業機械更新迭代非常快,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是大勢所趨。
眼下正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在繁昌區荻港鎮桃沖村的數字青梅基地,萬株青梅也進入掛果期。
繁昌區荻港鎮桃沖村的數字青梅基地負責人陳勇通過大數據平臺查看病蟲害預警情況。新華社記者王菲 攝
“春季是青梅生長的關鍵期,防治病蟲害很重要。系統通過大數據采集分析,可自動對病蟲害進行預警提示,保障青梅品質。”基地負責人陳勇指著數字青梅品控大數據中心平臺告訴記者,“我們與當地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生產合同。等到5月青梅成熟采摘后,這些青梅將會被直接送到智能生產車間,加工成各種好吃的青梅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那時,咱們的青梅身價可又大不一樣嘍!”
遙感衛星、地下傳感設施、智能農機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信息感知網絡。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協同描繪綠色、高效、智能的現代春耕圖。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內,智能農機裝備工程實驗室科技融合部部長張丹奇和他的同事們通過“云端”關注著位于繁昌區的實驗基地情況。
“農業大數據和智能化農機裝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支撐。我們針對現代農業‘卡脖子’問題開展科技攻關,在長江中下游的水稻種植區選擇蕪湖市繁昌區建設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的‘無人農場’,搭建農業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建模構建‘農業大腦’,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農業新樣板。”張丹奇告訴記者。
農業數字化加快向產、供、銷全產業鏈滲透,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利落的短發、甜美的笑容,趁著大好春光,“80后”“新農人”陳明在農場里開始了農產品直播帶貨。“通過數字化傳播,把家鄉的‘智慧蕪湖大米’‘數字青梅’等優質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也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業,帶動鄉親們共同富裕!”陳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