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5月13日電 位于天津市北辰區的天士力滴丸生產車間里,中藥提取物液體通過高頻振動技術,像一條條細線勻速滴入冷媒中——這是天士力自主研發的第五代超高速滴丸機。
“每分鐘可以生產7萬粒大小一致、重量相同的滴丸,比上一代滴丸機快了10多倍,這在很多人看來,都是難以置信的。”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滴丸車間生產經理吳眚說。
2005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天士力生產一線工作的吳眚,見證了這條產線的智能蝶變。
創建于1994年的天士力,是一家醫藥健康高科技企業。1995年,天士力研發了第一代滴丸機,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經過20余年自主創新,4次技術升級,才有了現在的第五代超高速滴丸機。
“如今,每批次滴丸的生產背后,都有約25萬大數據的支撐。”吳眚說。
天士力現代中藥數字化提取車間一角。(受訪者供圖)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然而,一劑中藥方往往包含十幾味甚至幾十味中藥材,其中原理不為人所知。如何打開中醫藥神秘“黑匣子”?
“我們要做的就是守正創新,把數字智能化技術運用到中藥研發、制造及臨床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把傳統中藥的‘模糊語言’,變成清晰的‘數字語言’,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閆凱境說。
以質量數字化為核心,天士力開始探索智能科技與傳統中醫藥的融合:建立人工智能大數據平臺,用數據解釋中醫藥的科學內涵;設計中藥質量量化表征指標群;完成智能裝備研制;開發過程建模技術以及生產數字化管控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希望我們的產線擁有像人一樣智慧的大腦,能夠自動分析、優化反饋,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天士力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技術中心總監熊皓舒說。
“設備設計好了,要想落地產業化生產,過程中仍存在很多技術突破點。”吳眚回憶道。對此,她帶隊成立了技術攻關組,經過200多次試驗,60多次驗證,最終確定了每一項參數。
“每一批次滴丸的生產過程中,都有2100個數據采集點,通過大數據分析,不斷優化參數設置,才能實現智能化生產。”吳眚說。
天士力滴丸包裝生產線一角。(受訪者供圖)
生產出來的每一粒滴丸,還要經歷一趟智能包裝之旅。一盒盒自動包裝好的滴丸,經過裝箱、打印批號、拍照比對,整齊碼垛后,AGV機器人將其運輸回庫房……僅僅幾個人就能操作這樣一條完整的生產線。
依靠智能科技,天士力建成了中藥提取、固體制劑、凍干粉針3個智能車間,實現了6個中藥大品種制造技術升級,年度藥材處理量提升390%,萬元產值能耗降低51%。
從曾經的依靠經驗傳承,到如今實現數字智造,天士力走出了一條高標準的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之路。
不僅是中醫藥,在數字化浪潮下,智能科技正在重塑各行各業。為加快智造賦能,天津出臺智能制造專項支持政策,市、區兩級財政安排智能制造專項資金近百億元,累計支持項目近3000個,打造了200余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
“我們的成長壯大得益于創新,未來發展同樣依靠創新。”閆凱境說,天士力將堅持向創新創造型、智慧服務型企業轉型,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策劃:王建華、劉元旭
統籌:邵香云、曹曉軒
記者:李亭
海報: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