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0月14日電(記者王勁玉)“天黑得越來越早,晚上空閑時間也長了,正好在農民夜校點了文藝表演的單,這不晚上就去看看表演。”忙完了一天的農活,山西省昔陽縣界都鄉北界都村村民宋秀珍和鄉親們來到了當地的農民夜校,看著表演,放松身心。
為了豐富農民生活、生產模式,界都鄉開辦了農民夜校,并通過充分吸取農民意愿,在理論宣講的基礎上增設了文藝文化課程,采取節目演出、知識競賽等方式,讓群眾把技術學習和娛樂相結合。目前,這個鄉的夜校已擁有30余人的多樣化授課團隊,累計聽課群眾達1000人次。
昔陽縣界都鄉黨委書記王曉紅介紹,農民夜校志愿服務項目是以鄉黨校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依托,通過“幸福+碼”點單服務的形式,打通文明實踐“最后一公里”,讓農民夜校成為廣大村民的“充電站”。
2022年,昔陽縣研發了昔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2.0微信小程序“文明昔陽”,實現了志愿服務智能化模式。
“幸福+碼”可以實現掃碼注冊、組隊、點單、積分兌換等功能,撥打服務熱線即時點單的便捷服務,完善了“群眾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曬單”的五單志愿服務閉環管理。截至目前,昔陽縣全縣共注冊3萬余名志愿者,483支志愿服務隊,開展各類志愿服務2300余次,服務時長30000余小時。在解決群眾困難、調解矛盾糾紛、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以前,我們一有空就湊在一起拉家常,現在有了‘幸福+碼’小程序以后,我坐在家里就能學習刺繡、剪紙等手藝,還能用學到的手藝做些東西去賣。”昔陽縣趙壁鄉東平原村村民王新瑞靠著學到的刺繡手藝,實現了從家庭婦女到鄉村手藝人的蛻變。
通過“點單”服務,王新瑞與刺繡教學的志愿服務合作社進行對接,通過免費開展工藝技能培訓、傳授刺繡、仿真花和剪紙技藝、無償提供原材料等形式,王新瑞不僅走上了致富的就業路,也成為了當地剪紙、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目前,當地的刺繡、剪紙等手藝通過“幸福+碼”平臺共注冊志愿者300余人,累計培訓1500多名農村婦女,帶動了全縣350多戶困難戶增收致富,戶均年增收3000元至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