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2月3日電(記者張海磊、唐文豪)“大爺,你慢慢抬腿,關節這里疼不疼?”“放松,不用緊張”……12月1日下午,在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衛生院的殘疾人康復服務示范站里,69歲的譚少周正在醫生戚興林的指導下進行下肢肌力訓練。
12月1日,在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衛生院,醫生戚興林幫助譚少周進行下肢肌力訓練。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當天,衛生院的醫生到譚少周所在的孝泉鎮菖蒲村隨訪,老人告知醫生最近感到腿部不舒服。隨后,醫生與鎮衛生院聯系后,將老人接到衛生院進行檢查。
譚少周幾年前患有腦梗,隨后視力下降,下肢肌肉萎縮,出行只能靠輪椅。他是在孝泉鎮衛生院建立檔案的1348個殘疾人之一。戚興林介紹,全院有15個團隊共88名醫生為他們服務,今年為其中的310名殘疾人提供了褥瘡護理、口腔護理、運動康復指導等個性化服務。
據了解,殘疾人群體分布分散,就醫需求千差萬別,在看病就醫時容易遇到困難。如何整合相關資源,打通服務殘疾人便利就醫“最后一公里”十分重要。
為此,四川省殘疾人聯合會和四川省衛生健康委聯合制定《關于為殘疾人就醫提供便利服務的意見》,研究制定提供預約掛號服務、安排專人提供導醫服務、提供便利的藥事服務等便利殘疾人就醫的舉措。四川省各地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個性化探索。
在德陽市人民醫院,記者注意到,在醫院門診大廳配置有可免費使用的輪椅或平板車,醫院所有診療區域均設置有無障礙通道,可以滿足平板車、輪椅通行。門診高峰時段,還有志愿者在主要診療區域向殘疾人群體提供講解、引導等幫助和服務。
德陽市人民醫院門診部護士長鄒惠祥介紹,從2019年開始,到醫院就診的殘疾人群體憑有效證件或肉眼可辨的殘障依據,在門診辦公室登記個人信息后,在后續就診環節中,系統會自動進行身份識別,并在候診顯示屏上備注“優”字,實現優先就診。
在德陽市旌陽區中醫院,導診臺護士伍梓欣掌握了不少新技能。為了更好地為殘疾人提供個性化導診服務,醫院派她參加了當地特殊學校老師舉辦的就醫常用手語培訓,并錄制成視頻在醫院大廳播放。如今,面對聽障人士的求助,伍梓欣顯得更得心應手了。
康復是殘疾人群體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提高其生活品質,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近幾年,德陽市還探索建設了“市、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殘疾人家庭”五級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
12月1日在德陽市廣漢市中醫醫院拍攝的免費輪椅借還區域。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近日,38歲的德陽廣漢市金輪鎮五里村村民江崇君不時會收到來自金輪鎮衛生院醫生的健康詢問信息。小時候,他因意外被變壓器電擊,失去了雙臂,日常靠雙腳勉強能夠實現基本生活自理。
2021年7月份,廣漢市殘聯工作人員在下鄉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江崇君因病導致腿部肌肉萎縮,已經在床上躺了兩年多,基本生活只能靠年邁的父母照顧。殘聯工作人員立刻聯系廣漢市中醫醫院,組織醫護人員入戶進行初步診斷。
隨后,醫院安排救護車把江崇君接走,通過綠色通道直接入院檢查,并進行康復評估及康復訓練指導。
廣漢市中醫醫院醫生趙陽介紹,最初一段時間,江崇君主要由家人送到醫院進行康復治療。但是后面考慮到他的康復理療、訓練周期較長以及家庭實際情況,醫務人員又為其制定了個性化的康復治療方案,并建立了上下聯動、多層次就醫的康復微信群。除了每周一次到廣漢市中醫醫院外,其余時間江崇君就近在金輪鎮衛生院進行康復治療。廣漢市和金輪鎮的醫生還會不定時對他進行入戶回訪。
經過半年的康復治療和定期復查,江崇君最終康復,并重拾運動訓練。2023年,他參加了四川省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50米仰泳項目,奪得銅牌。
12月1日,在德陽廣漢市金輪鎮五里村,金輪鎮衛生院醫生周遠和江崇君(右)一起展示江崇君在四川省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的銅牌。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雖然早已經康復了,現在還會收到醫生的關心信息,心里感到很暖。”江崇君笑著說。據悉,2023年,德陽全市已有4萬余名殘疾人享受到就近就便的康復服務。
德陽市殘疾人聯合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已有38家醫療衛生機構成為殘疾人友好醫療機構或建立殘疾人就醫便利服務站。下一步,將繼續加強聯動,建立完善跟蹤評估機制,持續提升殘疾人患者就醫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