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馴養員蔡新杰給人工繁育的丹頂鶴喂食(11月8日攝)。
初冬清晨,紅彤彤的朝陽從黃海邊徐徐升起,籠罩在輕紗般薄霧中的濕地醒來了。成群的丹頂鶴、灰鶴、東方白鸛等排成各自獨特的隊形,在美麗的家園自由飛翔。
這里是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數百萬候鳥遷徙途中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2019年7月5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保護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為保護濕地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保護區的科研團隊發揚優良傳統,默默無聞,扎根濕地。他們開展鳥類動態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濕地生態系統監測等,形成一套“資源-環境-地質地貌”基礎監測體系;推進越冬地丹頂鶴人工繁育工作,近五年丹頂鶴人工繁育數量連續取得新高,2022年繁殖丹頂鶴數量達42只,逐步實現在越冬地建立丹頂鶴不遷徙種群的目標。
“這些動物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我們要全心全意保護好它們。”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話語道出所有濕地守護人的共同心聲。
保護區管理處黨組書記王甫同表示,下一步將加強濕地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護,堅持基于自然的修復方案,不斷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全力打造黃海濕地治理典范,提供濕地保護的鹽城樣本,更加彰顯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發展活力。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