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清在村衛生室給患者插針輸液,他的嘴成為另一只手(2012年7月5日攝)。
一口藥箱、一把花傘、一雙雨鞋、一個總是行色匆匆的身影,這是朱大清20多年來給村民們留下的印象。
朱大清是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麻乍鎮新水村的一名鄉村醫生,出生在行醫世家的他,因左上肢先天性缺失癥,導致左手殘疾。但他從小立下醫學志向,要像父親一樣用自己的醫術來為鄉親們治病。
1994年,朱大清從貴陽醫學院中醫專業畢業后,回到缺醫少藥的家鄉新水村,背起父親生前留下的老藥箱,行走在云貴兩省交界處的烏蒙山里,行醫問診,救死扶傷。
朱大清說,以前村里沒有電話,交通不便,經常有急診病人家屬走幾十里山路來到他家,請他出診。只要病人有需要,無論夜多深,山路多濕滑,他從來不推辭。
29年來,朱大清的行醫足跡遍及云貴兩省幾十個鄉鎮。對于家庭經濟拮據的村民,他治好就走,不忍心向鄉親們討要醫藥費,鄉親們都稱贊朱大清是“良心好醫生”。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