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0月8日電 題:種優質糧·謀深加工·吃旅游飯——安徽鄉村產業振興見聞
新華社記者姜剛、水金辰、劉曉宇
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陸續進入收割時期。“我們全程托管了6200畝水稻,今年采取的訂單種植模式。”天長市禾禾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平東林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已經開始收割水稻了。
優質優價是平東林這兩年種糧的最大感受。他與外地的一家公司合作,從繁多的水稻品種中精選種植2個優質稻種,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場價約0.05元至0.1元的價格進行回購,這樣一來,不僅售糧有保障,種糧效益也提升了。“去年我們嘗試種了500余畝訂單水稻,實行單種單收單儲,效益可觀,今年大規模推廣。”平東林說。
連日來,記者在安徽省合肥市、滁州市、馬鞍山市等地秋收一線走訪看到,在國家政策鼓勵下,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等不僅努力多種糧,而且還致力于種好糧。其中,為了推進產業振興,有的地方還探索種植品牌糧。
9月29日,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古城鎮農民駕駛收割機收獲水稻。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在“魚米之鄉”馬鞍山市含山縣,一年前依托規模經營實體推行良種單種單收,探索種植品牌糧、訂單糧,引導糧食企業高于市場價回購,延伸產業鏈,打造區域品牌大米,帶動糧農增收。
記者走訪了解到,今年含山縣品牌糧種植面積達10萬畝,所在的馬鞍山市今年優質專用水稻種植面積約142萬畝,占該市水稻種植面積的80%左右。馬鞍山市種植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王華銀介紹稱,目前該市5000畝以上單品種規模化種植示范片有33個,“龍頭企業開展訂單生產,提高了種糧效益,糧農每畝地增加收益約200元。”
延伸產業鏈,謀劃深加工,安徽省一些地方不斷提升鄉村產業振興“含金量”。
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岳坊鎮戴堯村,記者來到蓮藕等深加工項目建設工地看到,工人們正在忙碌著。不遠處的蓮藕塘里,有的村民在采摘蓮藕,有的在搬運裝車。
據戴堯村黨總支書記戴同陽介紹,該村近年來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利用自然資源優勢,積極將蓮藕產業發展為富民產業,目前蓮藕種植2000多畝。“為了延伸產業鏈,提升蓮藕附加值,我們引進外地一家公司,投資1500萬元建設蓮藕加工廠,現在正在裝修中,運營后將帶動更多村民就業增收。”
9月28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岳坊鎮戴堯村,村民們正在搬運蓮藕。新華社記者 姜剛 攝
除了蓮藕深加工項目外,預制菜加工廠和包裝箱廠也在建設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我們要在延伸產業鏈上多做文章。”蒙城縣岳坊鎮黨委書記孫昊說,隨著這些產業項目的運營,產業振興有了新抓手和新盼頭。
發展鄉村旅游,讓村民吃上“旅游飯”,正成為安徽省越來越多鄉村的“振興一招”。
地處大別山區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山清水秀,景色優美,吸引了八方游客。在村民陳澤申家門口,一位導游正向游客們講解鄉村振興的故事。
陳澤申也是鄉村旅游的受益者。他在家里擺了一排貨架,銷售村里的土特產。“山區這幾年發展快,環境也好,基本上天天都有游客來。”陳澤申說,游客來自四面八方,有不少中老年旅游團,他一個月可以有一兩千元的收入。
隨著游客的增多,大灣村的民宿也多了起來。今年33歲的漆鈺在村里負責一家民宿的日常運營。他的父親有上萬件收藏品,2020年5月,他們在村里開辦了一家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民宿同時試運行。
“到了節假日,9個房間往往都被提前預訂滿。”漆鈺告訴記者,“今年國慶假期也有江蘇、湖北等外地來的游客,游客多了,民宿的生意也就跟著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