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中華風物里,讀懂一個“新”字
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啟示
春節,是觀察傳統與現代的一扇窗。這個春節,不少人感慨:回家的人多了,年味兒回來了。一根竹簽,挑一縷飴糖,輕輕一吹,便化出惟妙惟肖的生肖糖人;長桌排開,紅紙鋪就,揮毫潑墨,一個“福”字躍然紙上……
濃郁的年味兒,帶給了我們團圓之外的幸福感,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歸鄉的我們,重新發現了那些孕育了文化傳統、又煥發出生命力的華夏風物。
從黃土地上的秦腔、中原的殷墟,到紹興的黃酒、南豐的蜜橘,從景德鎮的瓷器、蘇州的宋錦,到蔚縣的剪紙、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每一座城市、每一寸土地,都生長著醉人的風物:獨特地道的風味、匠心獨運的技藝、悠遠親切的鄉音、怎么稱道都不為過的古跡,一字一詞皆有故事,一磚一瓦飽蘸深情——它們是華夏文化的“活化石”,曾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鄉愁與記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思潮的涌入、鄉土文化的消解,給許多文化傳統帶來了沖擊。一些老的,變成了土的、舊的。一些厚重的,變成了累贅的、保守的。
而今,一切正在改變。今年春節,漢服成為年輕人延續過年“儀式感”的新選擇。織金錦鯉、花枝刺繡、兔子絨花的漢服,不僅從中國傳統服飾中汲取靈感,還有了獨特的個性和風格,有了適合當下的功能設計。身著古法工藝織就的漢服,拍拜年視頻、出游打卡,拉滿了新春喜樂的氛圍,成為年輕人文化自信的表達。
線下過大年的同時,線上也有了游戲里的“春節檔”。皮影戲、傳統舞獅、木版年畫刻印、戲曲表演等城鄉市集中喜聞樂見的文化符號,進入了全球流行的中國手游《原神》的畫面。掛滿中華風物的街市布景、游戲人物煥然一新的春節形象、中國戲曲的氛圍烘托、以皮影戲為靈感設計的解謎玩法“紙映戲”……中華傳統的非遺技藝也滋養著數字世界的互聯網原住民們,帶給他們歡騰。
“潮”起來的華夏風物,“活”起來的中國風、中國味,讓置身其中的你我心靈相通,更加珍視“家”的意義、“年”的寶貴。過去我們逃離鄉土,今天我們擁抱鄉土。原因何在?
在中華風物的變遷史里,藏著一個“新”字。美出“新”意的中華風物,不在于形貌,不在于它“歷史的功勞簿”有多厚,而在于其背后的人,是否在意了人的心意、人的活動、人的感受。
某種程度上,文化的價值大小,取決于它滿足時代和人民需要的程度。過去,我國部分寶貴的非遺技藝之所以走到失傳邊緣,是因為它們只是冰冷地躺在展示柜里,只有簡單的陳列,而忽視了與大眾的互動與共情。為什么我們時常感到唐詩宋詞、煮水烹茶,貼福字、掛燈籠等這些美好不可或缺,是因為它真實地走進了我們的日常,回歸到我們對文化的需要里。
因此,傳統文化的創新,要以人為本,為時代所需,為生活所用。在多元文化、消費文化共存的風潮里,消除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隔閡,只有靠文化符號的多樣性展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才能從歷史深處走向當代社會。只有融入新的生活需求、生活視野、生活趨勢,傳統文化才能既保持永恒,又隨物賦形,潤澤人們的當代生活和精神世界。
傳統文化的創新,不能只是“潮”在皮相,也要注入新的血液、長出新的內里。文化的繼承,并非原樣復刻傳統,也不是點綴式地使用中國元素。正如瓦爾特·本雅明所說,正是“獨一無二性”成就了藝術。簡單的嫁接、表面化的堆砌、生硬的照搬,皮相再俊俏,也是死的,是沒有生命力的。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靠創造力,要以符合現代人接受習慣的敘事,重構傳統故事,留住本原與特色,賦予文化形象新的內涵,實現“民族性”與“地方性”的互動,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不日新者必日退。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中華文明如萬古長河,奔流不息,未有斷流,是因為中華文化不是一成不變、故步自封的文化,而是成長中的文化、變化中的文化、與時俱進的文化。傳統文化要在不斷更迭的時代變幻中站穩腳跟,必須依靠創新。既要挖掘好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也要挖掘好中華風物的獨有特色和消費動力,讓更多美好的中華風物,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共同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本報評論員張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