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8日電 題:農業主體連成鏈 產業融合促振興——“塞外江南”伊犁河谷春耕見聞
新華社記者趙晨捷、張嘯誠
春意暖、氣溫升,新疆伊犁河谷春耕正當時。在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拖拉機帶動下,連接種箱的圓形穴播器向前滾動,表面等距送出玉米種子。鎮壓裝置用泥土將籽粒覆蓋,同時也壓平了滴灌帶。播種、覆土、安裝灌溉設施同步完成,全程機械化。
4月3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農民羅俊杰的種植團隊成員正在駕駛拖拉機耕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嘯誠 攝
新疆是我國的農業大區,伊犁河谷氣候濕潤,水土光熱資源得天獨厚,被譽為“塞外江南”。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農民羅俊杰正帶領15人的種植團隊,搶抓農時耕種。團隊今年承包約8000畝高標準農田,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有拖拉機、犁地機、整地機、播種機、農業無人機共13臺設備。
“去年的玉米畝產相比2018年開始承包時翻了近一番。”羅俊杰是“90后”大學畢業生,他借助土地流轉盤活閑置農田資源、改良品種探索高效種植模式、研究農機補貼政策并引入先進設備,去年團隊創收500余萬元,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察布查爾”在錫伯語中意為“糧倉”,察布查爾縣是伊犁糧食生產大縣,具備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稟賦。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民山表示,隨著鄉村振興的穩步實施,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的重要性。
“農民成立合作社來分攤成本和共享農機設備,使用高標準農田并應用滴灌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這帶來了便利、節約了成本、提高了產量。”
2023年,伊犁州農作物預計春播面積666.06萬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90%。截至2022年底,新疆47.39%的耕地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自治區將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發展,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在新良蔬菜專業合作社,種子、農藥、化肥密密麻麻地堆放。合作社負責人馬成來說,七成的農資由全國供銷合作系統供應,并按進貨價銷售給54戶社員。
馬成來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993年扎根察布查爾縣開墾種植。他成立的合作社將農資和農技“引進來”,又讓社員的2000多畝大棚蔬菜“走出去”。“通過整合渠道,合作社將蔬菜集中分揀、儲存、運輸、銷售,愈加標準化的產品在本地、南疆、廣東等地打開了市場。”
4月1日,新良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成來在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檢查蔬菜長勢。新華社記者 張嘯誠 攝
當下,大棚中的黃瓜、白菜、芹菜已進入采摘階段。縣供銷超市按照需求前往合作社拉貨,銜接農戶的生產供給和城鎮居民的蔬菜需求。
察布查爾縣供銷合作社黨組書記、副主任張兵兵介紹,“供銷社和合作社建立雙向聯系,連接縣城和鄉村,既為農民提供質量有保證的農資,又為他們的剩余農產品開拓銷售渠道。”
該供銷社除在縣城開設超市、在鄉鎮建立合作網點外,還通過淘寶、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等電商渠道,把合作社、農業企業生產的米、面、油、肉制品、錫伯族手工刺繡等300余種產品售至全國,去年收入達1100萬元。
紅花是察布查爾縣的主要經濟作物,紅花籽油、紅花蜂蜜、紅花手工皂是特色產品。據伊犁雅其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新文介紹,公司35名員工近一半是本地農戶,去年從農村收購近1500萬元的紅花絲和紅花籽,經加工包裝后對外銷售。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蔬菜大棚(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嘯誠 攝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新疆已春播農作物超25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93萬畝。天山南北的農民、合作社、供銷社、農業企業正匯聚合力“端牢飯碗”,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