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廣州南沙,暖風拂面,鳳凰花開。
“今天的女性可以更加勇敢,一方面奮力實現自己的科學夢想,另一方面主動引導數字科技朝著更好的方向進步,推動科技為全人類的幸福和發展服務。”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眾里尋她”女科學家分論壇上,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會長杜蘭的發言收獲陣陣掌聲。
作為大灣區科學論壇的新環節之一,本次女科學家分論壇以“她智慧,點亮科技之光”為主題,旨在通過搭建女性科技工作者溝通對話的高端平臺,展示促進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的女性力量。透過女科學家們的真誠分享,人們看到“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守、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的積極行動。
中國女性正以其堅韌、專注、智慧,在科技攻關前沿書寫精彩的“半邊天”故事。
5月20日,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眾里尋她”女科學家分論壇上,以“她智慧,點亮科技之光”為主題,搭建女性科技工作者溝通對話高端平臺。
“事倍功半”的長期積累
如果將科技創新比作一條“彎曲的線條”,百般迂回只為抵達真理,那么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凡來說,這些迂回曲折就與高原上的河流密不可分。
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等十幾條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又被稱為“亞洲水塔”。水塔里的水有多少?是清是濁?如何變化?這些問題關系到人們對相關水土資源的利用。
“2010年第一次去西藏時,我發生了嚴重的高原反應,在上樓梯時昏了過去。”張凡在主旨報告中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自那之后,她每次都會戴一個血氧儀,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況,就這樣,十幾年間,她跑遍了西藏大大小小的河流,對青藏高原的河流泥沙有了一次次新認識。野外的經歷突破了身心極限,也拓展了科研的邊界。
在張凡的帶領下,研究小組在青藏高原6個高海拔的冰凍川流域的8個河流斷面開展徑流和泥沙綜合觀測,逐步實現觀測河水水位、濁度、鹽度動態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收獲了青藏高原江河源區水沙變化的一手材料。
在獲取野外數據的基礎上,她和團隊還開展了不同尺度的野外試驗,結合氣象、水文、遙感等多組數據,試圖利用模型進一步定量揭示氣候變化對江河源區水沙的影響機理。
今年4月,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京揭曉,張凡的名字出現在20位獲獎個人之中。“大家經常用事半功倍形容做一件事很成功,但我的感受一直都是事倍功半。”張凡表示,對于基礎性科研工作來說,很多努力在當時看不到回報,但她相信堅持的意義。
當前,女性已成為科技創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大批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全球化的科技舞臺上展示了非凡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不少與會學者同時指出,女性在科技領域的職業發展還有較大進步空間,女性在工作生活中面臨的壓力和隱形阻力仍然存在。
北京大學亞太經合組織健康科學研究院院長鄭曉瑛一直關注“女性科技能動力提升與賦權”的問題,她表示,目前女性科技人才的發展面臨多種障礙的“疊加態”,例如傳統觀念中對科技和性別之間的刻板印象等。她認為應該采取更多措施來促進女性科技工作者科技能動力的發揮創造,幫助她們保持身心健康、實現自己的夢想。
張凡坦言,工作中的更多困難不像高原反應那樣“肉眼可見”,但周圍人的支持讓她獲得前進的力量。“我希望能夠鼓勵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看不到短期回報時,也一定要堅持下去,也許五年十年,我們的努力終會在未來的某天得到回報。”
在科技之路上堅定赴約
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向全球的科創女性發出“眾里尋她”的求賢之聲。在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優秀女科學家隊伍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講席教授楊柳青是一位堅定的“赴約者”。“我一直想找一個將理論付諸應用的更大平臺!”基于這樣的想法,楊柳青結束了近25年的海外求學工作生涯,選擇廣州南沙作為從事通信、感知和智能方面交叉研究的新起點。
“不設傳統院系,代之以樞紐和學域,提倡交叉融合”,楊柳青與學校的科研和教學理念“一拍即合”,對在這片熱土上開展研究很有信心。而更令她自豪的是,在她擔任主任的智能交通學域中,女教授占比達到50%;由她領銜的廣州市全域互連與網聯智能重點實驗室,女科學家人數也位居學校所有在建實驗室前列。
“科學之路雖然坎坷,但一代代女性科技工作者堅持不懈,一次次突破障礙,迎接挑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女性隊伍日益壯大,女性在社會中承擔的責任和角色也日趨多樣化。”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在分論壇上表示。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相關統計,全球科研人員中女性占比約33%。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政策舉措激發女性科技人才創新活力,中國科技人力資源中女性占比已提高到40%以上。從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到疫情防控、科學普及,處處可見科技女性創新、創造、創業的身影。
楊柳青團隊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間,從南沙做起,將灣區交通打造成一個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擁有辨識度的試點平臺。
“我目前的工作重點是智慧交通、物聯網這兩個方面。”她說,更安全高效的交通,不能僅依靠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或是城市的道路建設,它實際是一個包括控制、制造、感知、網聯智能等參與其中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肯定會遇到非常多挑戰,但作為從事科技工作的人來說,看到挑戰特別高興,因為挑戰往往代表著機遇。”楊柳青笑言。科研之外,她個人心中還有一個理想:參與產學研協同的新型大學建設,讓我國的科技人才培養真正走向世界前列。
科學研究需要“頂天立地”
怎么幫助山村的孩子說出標準和流利的普通話?如何提升基層的診療能力?能否讓盲人聽得見文字、聾人看得見聲音?科技騰飛的想象力最終需要為真實世界的需求服務。
在女科學家分論壇上,來自計算機與軟件、工業制造、能源材料、生物醫療、地理環境等不同領域的100多位女科學家和企業家代表,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轉化落地表達了一致的關切。
計算機圖形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結合,是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院長黃惠和她帶領的“巾幗團隊”深耕的方向。“智能機器人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很多情況下機器人處在一種特定程序編程實驗范圍內,很難做到自然交互和實時反饋,這卡住了它進一步智能化的脖子。”分享時,黃惠沒提深奧的算法,而是用常見的掃地機器人舉例。
2016年以來,黃惠牽頭創建了深圳大學可視計算研究中心,將深圳大學計算機圖形學提升至國際領先水平。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幫助機器獲得更高級感知的具身智能,讓它面對三維真實的復雜動態環境時,可以像人一樣“所見即所得”,作出決策和行動。
在數字孿生領域,黃惠的團隊還提出優視精準攝影測量創新技術,用便攜無人機,實現毫米級高清分辨率的城市三維快照,對城市實現全自動、實時三維基礎構建,其應用場景已經擴展到城市資產盤點、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等領域。
“科學研究本身需要‘頂天立地’,既能在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我們的成果,也要立足于解決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趙紅說,成果的轉化落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為產業賦能涉及許多復雜的問題。但是她驚喜地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女性科學家、企業家展現出了探索的意愿和切實努力。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于彤還記得剛入所時老師的叮囑:“即使是做基礎研究,也要盡力去做一些實用工作,把國家的發展放在首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貢獻自己的力量。”
黃惠希望,今后通過數字孿生全息生態實現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女性往往在企業責任、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等方面表現出更高的關注度。”杜蘭說,數字經濟已經是全球經濟復蘇最關鍵的動力來源,她期待與廣大女科技工作者一道發揮優勢、積極行動,在數字經濟時代為科技發展注入女性力量和溫度。(記者胡夢雪、馬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