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在硝煙中寫詩,英雄向光明處奔馳
在李兆麟將軍遇難地的追尋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兆麟街,商鋪林立,人群熙攘。
來到兆麟街88號,喧囂遠去,一段歷史向我們走來。
這里是東北抗日聯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李兆麟將軍遇難地,如今改建為李兆麟將軍紀念館。李兆麟是少數歷經抗戰14年全過程的抗聯領導人,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
紀念館中,有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1946年3月8日,遇害前一天,時任哈爾濱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的李兆麟在哈爾濱婦女節慶祝大會上發表了激情澎湃的講話。他在講話中說:“我們要努力學習,武裝我們的頭腦,勇往向前,使我們祖國的未來繁榮富強!”
李兆麟像。新華社發
離別
“在家時我學會了治家,革命后學會了治國。”1945年12月,李兆麟托即將回老家的長子李玉帶回一封家書。李玉從未想到,這封家書竟成為父親的絕筆。
在李兆麟夫人金伯文的回憶錄《我與李兆麟共同生活的日子》中,1946年3月9日,注定是她一生難忘的一天。
這天早上,她正忙著給李兆麟熨衣服。李兆麟抱著1歲多的小女兒張卓亞,領著未滿3歲的小兒子張立克,神態如常。
金伯文沒有多問他當天的工作。她僅知道的是,李兆麟當天除了處理中蘇友協的工作外,還要外出與人見面。起因是他收到的一封信:“下午3點請兆麟同志去水道街9號,商談關于‘國大代表’的事情。”
大約9點,李兆麟穿好了衣服,坐上汽車離開家。
到了下午6時左右,天暗了下來,李兆麟未歸。有人敲門,金伯文趕忙打開門,看到的卻是神色慌張的交通員宋蘭韻和警衛員李桂林。
“李會長回來沒有?”他們進門就問。
金伯文說:“沒有。”又反問道,“出了什么事?”
宋蘭韻和李桂林沒有應答,趕緊告辭離去。
金伯文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反復回想著當天早上出門時的情形:衣服熨好之后,李兆麟就穿著出門了,像往常一樣,他和家人揮手再見,并且承諾晚上回來吃飯。
這天晚上,金伯文一夜沒合眼。第二天一早,她再也坐不住了。把孩子托付給其他同志幫忙照看后,她一人摸到了市委機關所在的馬家溝。一見到李兆麟的老戰友馮仲云,金伯文便問他:“兆麟同志有消息沒有?”
“沒有,現在同志們都分頭去找了。”馮仲云說。
金伯文再沒有言語,只是邊流淚邊往家走,繼續焦急地等待丈夫的消息。
金伯文與李兆麟相識于抗戰歲月,兩人是老戰友。金伯文是朝鮮族人,一家都死于日軍之手,父兄更是為了抗日犧牲的,她因此立志——為了革命,可以犧牲一切。金伯文身上堅定的革命意志和溫柔、識大體的性格,深深打動了志同道合的李兆麟。
在還是伙伴關系的時候,一次離別前,李兆麟說要去松花江以南活動,把一條毛毯留給了她,并告訴她:只要活著,總會再見的。
所以,盡管金伯文一直知道丈夫的工作危險重重,也常常憂心于他的安全,但她一直理解、支持丈夫的工作。他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告別。
但就在這一次,金伯文并不知道,這一別意味著什么,直到3月10日下午6點左右。
戰斗
時鐘撥回到1940年。在李兆麟部署下,抗聯第三路軍繼1939年攻陷當時的訥河縣城后,又連續攻襲了克山和肇源兩座縣城,并廣泛開展松嫩平原游擊戰爭,使日偽勢力遭到沉重打擊。
這年年初,日偽當局為徹底“討伐”抗聯,選定重點地區進行攻擊。李兆麟所在的抗聯第三路軍集中活動的偽北安省,就是敵人“治安肅正”的重點地區之一。
不僅如此,為防止抗聯戰士以莊稼地為掩護攻襲據點,日偽當局規定鐵路兩旁250米以內、公路兩旁50米以內,禁止種植高粱、玉米、向日葵等高稈作物。
抗聯活動困難重重,李兆麟仍率領戰士堅持戰斗。
在深山密林里,金伯文背著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此時,他們剛甩開日偽軍的侵襲。
敵人在暗處環伺,給養斷絕。孩子因為沒奶吃,哭鬧不停。
金伯文在《我與李兆麟共同生活的日子》中寫道:“這時部隊仍然沒有糧食,在這種情況下,大人沒有吃的還可以忍耐,可是孩子小不懂事,常常餓得哭鬧……有一天,兆麟同志到火堆旁,含著眼淚抱起了餓得大聲哭鬧的孩子,把他扔到了離我們駐地幾百米以外的樹林。”
李兆麟為了部隊同志的生命與安全,不惜舍棄自己的骨肉,這讓在場的戰士熱淚盈眶。后來,隨部隊活動的一位陳姓老大爺實在不忍,便偷偷地把孩子抱了回來。
也是在這一年,在蘇聯伯力召開的東北黨組織和抗聯領導干部會議結束后,李兆麟按照上級要求,于3月末率領10余人組成的小部隊動身返回東北戰地。
雖已立春,但大地仍被冰雪覆蓋。在蹚過湯旺河后,干糧所剩無幾,除了省著吃以外,大家餓了就吃幾把雪或咬小樹枝的嫩皮充饑。一天路遇狍子,大家喜出望外,將其擊斃后分食狍子肉。隨后,大家一致說把狍子皮分給首長李兆麟當褥子用。李兆麟沒有推辭。
在離抗聯密營地還有好幾天路程時,部隊徹底斷了糧。一天,到了一個小山溝,李兆麟突然對大家說:“今天我請客!”說著,他把大家給他當褥子用的狍子皮拿出來,生火燒掉毛,用刀子割成小塊,然后放在水里煮。狍子皮熬好以后,每人都分到了一碗,饑腸轆轆的戰士們吃得很香。他們眼里閃動著淚花,原來,當時李兆麟沒有推辭,是想留狍子皮到危難時給大家充饑。
李兆麟的戰友張祥在《李兆麟同志和我們同甘共苦》一文中,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李兆麟的模范帶頭作用深深地鼓舞著每一個人,他的一言一行,大家看在眼睛里,銘記在心坎上。”
東北大地上,抗聯戰士與敵軍的周旋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白天不能攏火,怕引來敵人,就用炒面和雪水充饑;到了晚上,在雪地里宿營,一覺醒來,胸前被火烤得很暖,而后背上卻結滿了冰霜。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李兆麟和戰友們作詞的《露營之歌》,正是東北抗聯艱苦歲月的寫照。而李兆麟身上舍己為公的高尚品格,也團結和激勵著戰士們在一次次艱苦卓絕的戰斗中“突封鎖、破重圍”,與日偽軍對抗到底。
1934年,為打擊日本侵略者,在哈爾濱以東珠河道北地區活動的珠河反日游擊隊領導人趙尚志、李兆麟,決定組織游擊隊、義勇軍、山林隊聯合開展一次大規模行動,他們將目標瞄準賓縣縣城所在地賓州鎮。
賓州鎮是位于哈爾濱以東60公里處的一座重鎮,也是日偽當局在哈爾濱地區設立的重要據點之一,城防設施堅固,易守難攻。
1934年5月,珠河反日游擊隊和各路抗日義勇軍、山林隊1500余人殺向賓縣縣城,進攻隊伍蜿蜒十余里,沿途敵人聞風而逃。部隊三路進軍,將賓縣縣城團團包圍。
傍晚掌燈時分,部隊向守城之敵發動進攻。由于反日聯合軍人多勢眾、進攻猛烈,城內守敵異常驚恐,一個小時內竟七次向哈爾濱致電,請求日偽當局迅速支援。
次日上午,敵人增援部隊趕到。在此情況下,為避免遭受更大損失,大部隊停止進攻,撤離陣地。攻打賓州之戰,殺死殺傷敵人七八十人。黨領導的反日游擊隊深受當地群眾擁護,許多農民來給部隊送飯,并送來日偽走狗名單。
此次戰斗中,反日聯合軍用木制大炮轟城,“木炮打賓州,聲威震敵膽”被傳為美談。
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擊隊改編為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趙尚志任支隊司令,李兆麟任代理總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這年8月,為打擊敵人氣焰,趙尚志與李兆麟將攻打目標鎖定為五常堡。五常堡為當時五常縣的大鎮,距縣城僅15公里。該鎮四周筑有土墻,土墻四角和重要路口設有炮臺、堡壘,土墻外還有城壕。五常堡城內共有敵偽武裝300余人,要攻破此鎮并非易事。
趙尚志、李兆麟研究決定,采取聲東擊西、以實擊虛的戰術,聲稱要攻打五常縣城,以轉移敵人注意力。
趁著夜色,哈東支隊300余人行進到距五常堡10公里處的二道河子。支隊把部分兵力部署在通往五常縣城的道路上,以堵截敵人的增援部隊,大部隊則包圍了五常堡。
四處游擊作戰,戰士們早憋著一股狠勁兒。戰斗打響后,哈東支隊向守敵發起猛烈攻擊,接連攻占了敵人的幾處炮臺。經過約兩個小時的激戰,哈東支隊攻入城內,與敵人展開肉搏,敵軍無力抵抗,狼狽逃往城外。
哈東支隊入城,將日偽機關和防守設施盡行焚毀,并繳獲長短槍40余支、子彈1000余發,以及布匹、衣服、膠鞋和面粉等物資。
“木炮打賓州”“攻克五常堡”等幾場戰斗威震哈東,與李兆麟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哈東支隊這一時期的斗爭成績,為鞏固和擴大游擊區、建立人民政府等中心任務的完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犧牲
“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1945年,東北抗日軍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迎來勝利,東北人民獲得解放。
抗戰勝利后,中共中央立即派出大批干部和軍隊進入東北,與我黨原在東北的抗日力量匯合,消滅日寇和偽滿殘余,建立各級地方政權。
1945年10月1日,濱江省政府在哈爾濱成立,李兆麟被任命為濱江省副省長兼哈爾濱衛戍司令部副司令。利用這一合法身份,他積極在當地恢復、發展黨組織,并抓緊時機開展建黨、建軍、建政工作。
1946年1月,國民黨正式從蘇軍手中接收松江省(原濱江省)和哈爾濱市及所屬各級政權后,李兆麟辭去他職,專任哈爾濱中蘇友好協會會長。
作為我黨在哈爾濱唯一的公開代表,李兆麟通過電臺、報紙、群眾集會等多種形式和媒介,揭露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使曾長期被日偽統治的哈爾濱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更激勵著青年一代為民主、和平、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
在為光明而奔走的這段日子里,李兆麟特別重視輿論工具的重要作用,哈爾濱廣播電臺成為輿論斗爭重地。當時的電臺負責人趙乃禾回憶說,李兆麟安排電臺按規定時間口播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篇目。那段時間,趙乃禾接到了幾封恐嚇信,其中有一封裝著一顆子彈,信里寫道:“如不懸崖勒馬,幡然悔悟,莫道嚴懲不貸,悔之晚矣!”
趙乃禾將情況報告給李兆麟后,李兆麟嚴肅而鎮定地鼓勵道:“被敵人反對是好事!他們罵得越狠,越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得很有些成績!”
李兆麟利用中蘇友協會長身份,多次代表中共黨組織與國民黨當局談判,并多次在講演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而在國民黨接收哈爾濱市后,中蘇友協事實上已成為中共北滿分局和哈爾濱市委在哈爾濱開展各項工作的秘密指揮部。李兆麟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同國民黨反動分子進行堅決斗爭,在當地產生很大影響。
李兆麟的戰友、時任哈爾濱市委書記的鐘子云(王友)回憶說:“(李兆麟)為黨的事業勤奮工作、勇于堅持原則、同國民黨進行針鋒相對斗爭的精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也使李兆麟的處境更為危險,他也收到了敵人的恐嚇信——同樣裝有子彈。
“最近,常有你的黑信,說要殺你,你可要當心啊!”馮仲云知道情況后提醒他。
李兆麟若無其事地說:“殺我干什么?我值幾個錢?”他又說,“抗戰這么多年,鬼子的槍子兒在我的背包和棉大衣上打了八九個眼,也沒碰到我的肉。今后要是再碰上事的話,我看就夠我嗆的。”
殊不知,國民黨特務組織已經把李兆麟的名字列入“黑名單”中。
哈爾濱冬季漫長,素有冰城之稱。1946年的3月,冰城凜冬未盡,國民黨軍統特務濱江組早就策劃好的一個計劃,在此時付諸實施。
為謀害李兆麟,濱江組特務煞費苦心,秘密策劃了多種謀殺方案。1945年12月8日,在中蘇友協附近的路上,特務開槍把體態特征酷似李兆麟的哈爾濱日報社職員、中共黨員李鈞殺害,誤以為大功告成,結果后來發現并不是李兆麟。
敵特暗殺未果,又炮制出新方案,利用真實身份為軍統特務的哈爾濱市政府人事室辦事員孫格齡接近李兆麟。
3月10日下午6點左右,焦急難耐的金伯文終于等到了那個消息——3月9日,在哈爾濱市水道街9號,李兆麟被誘騙喝下毒藥后,連中七刀,被國民黨特務殘忍殺害。
“如果我的鮮血能擦亮人們的眼睛,喚起人們的覺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對于自己的生命,李兆麟早有定義。
追尋
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曼街241號,一座象牙白色的古典主義建筑巍然矗立,六根立柱雄偉壯觀,“東北烈士紀念館”幾個金色大字十分醒目。這是新中國成立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全國首家規模較大的革命烈士紀念館。
館內一樓,一件厚厚的磚青色棉外套、一雙布滿橫紋的舊皮鞋,在玻璃展柜里展示。不少參觀者在這里凝神駐足——這就是李兆麟犧牲時穿著的血衣和血鞋。
70多年過去,曾經現場的慘狀、滾燙的熱血早已斑駁,可這血衣卻是堅實的證言,訴說著那段波譎云詭的歲月。
“十四年艱苦奮斗,挺起民族脊梁,東北抗聯精神是用烈士的生命和鮮血熔鑄而成的。”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強敏說,腳下這片黑土地上,涌現出以李兆麟為代表的一大批抗聯英雄,他們的事跡既是寶貴的紅色資源,更成為引領后來人的信仰之源。
沿著老照片中的城跡,繼續追尋。
哈爾濱市道里區柳樹街13號院1號樓,是哈爾濱中蘇友好協會舊址。這座始建于20世紀初的折衷主義風格復古建筑,古典端莊,簡潔大方,在2020年10月作為紀念館對外開放。數百件老物件、老照片,揭開一段段塵封的記憶。
從正門入館,上臺階右轉,路過秘書室、總務部、副會長辦公室,就到了會長辦公室——77年前,李兆麟曾在這里批閱文件,創辦雜志,興辦培訓班。
據哈爾濱中蘇友好協會舊址紀念館館長曲艷麗介紹,中蘇友好協會作為教育和發動群眾開展對敵斗爭的重要陣地,曾掩護我黨我軍干部數百人,成為向各地輸送干部的中轉站,1945年至1949年期間發展協會會員3萬余人,成為黨的工作隊、宣傳隊、播種機。
后來者的追尋不斷穿越時空,抵達歷史的深處,延續著往昔的紅色記憶。
2022年“五一”前夕,哈爾濱中蘇友好協會舊址紀念館迎來一位特殊的參觀者——李兆麟的女兒張卓亞。
“老人家當時已經76歲,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當時陪同張卓亞參觀的曲艷麗回憶說,老人家聽說哈爾濱建成這座紀念館,慕名而來。
“張卓亞老人說,哈爾濱是父親最后工作、戰斗和犧牲的地方,她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父親犧牲時,她才1歲多,但父親心懷家國天下、最后獻出自己生命的精神,影響了她一生。”曲艷麗說。
“我父親是英雄,是時代造就的英雄。”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張卓亞這樣說。在她心中,在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中熔鑄的紅色氣質,是超乎一切個體的偉大存在,是值得永遠追尋的精神內核。
這些年,張卓亞在全國尋訪抗聯老兵后代,打撈屬于抗聯的歷史碎片,用文字整理、記錄,努力將其復原。她常常參與各種有關抗聯的報告、講座、悼念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銘記那段歷史。
“參觀時老人眼中始終飽含著淚水。”曲艷麗說,“此情此景令我深受震撼,更增強了我的使命感。這里是革命先驅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革命的火種就蘊藏在這里,我們有責任讓這火種生生不息,播灑進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里,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
歷史并非塵封在一隅,而是躍然于城市的肌理。李兆麟當年的遇難地——原水道街9號,如今已是一座為他而建的紀念館,門牌號更新為“兆麟街88號”。
紀念館門口刻有李兆麟的浮雕,再現將軍當年的戎馬生涯。值得一提的是,這座紀念館于2011年4月28日開館,那一天正是哈爾濱解放65周年紀念日。
“李兆麟將軍在黎明之前犧牲,卻始終向抗日的光明處奔馳,為信仰奮斗終身,正是這份許黨許國的大愛贏得了無數人的尊敬。”李兆麟將軍紀念館館長孫盛文介紹,從少年立志到武裝抗日,從轉戰北滿到率部西征,從野營整訓到血沃北疆……這個占地僅300余平方米的展館,再現了李兆麟短暫卻輝煌的一生。
墻上懸掛著一張拓印的木板引人注目。“運思出奇,橫掃千軍”,字跡端正,清秀硬挺。孫盛文說,少年時的李兆麟在私塾讀書,這是他在自己的書箱上刻下的座右銘。每當有人來參觀,尤其是有孩子到來,她都會認真講解這個故事,借此激勵更多新時代青年奮發圖強。
在眾多參觀者里,有一位令孫盛文難以忘懷。那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步履蹣跚,在女兒攙扶下,仔細端詳每塊展板、每張圖片,全程下來足足參觀了40多分鐘。其間,孫盛文舉起手機,將這個佝僂的背影定格,并發布在朋友圈里,寫下一句:“認真的態度讓我們所有人感動!”
“每一件文物、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把故事講解好、宣傳好,是我們博物館人的職責。”孫盛文說,人來人散,喧鬧在一時;多數時候,博物館人做的,就是默默守護。
“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始終都在,這大概就是我們博物館人最澄澈的緬懷和紀念。”她說。
哈爾濱市兆麟公園內的李兆麟將軍雕像及紀念墓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鶴 攝
尾聲:紅星永不隕落,戰歌始終嘹亮
在東北許多地方,有很多以“兆麟”命名的公園、廣場、學校——
哈爾濱市兆麟公園里,豎立著李兆麟將軍的雕像。刻有“民族英雄李兆麟將軍之墓”的墓碑前時常擺滿鮮花。一束束鮮花,仿佛告訴來往行人,永遠不要忘記一腔熱血向光明的這位抗日將領,也永遠不要忘記他身后這支英雄抗聯部隊。
在哈爾濱市兆麟小學校,《露營之歌》是每個學生都會唱的紅色歌曲。每當悲壯激昂的旋律在操場上空回蕩,仿佛在為那些抗聯英烈奏響通往光明的樂章……孩子們從戰歌里感受昔日將士們救亡圖存的壯志雄心。
如今,哈爾濱市在著力打造“英雄城國防教育景觀線”,由“一曼街——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環形紅色主題街道,以及這條線路周邊的數十個革命舊址、遺跡和紀念館組成。
山河為證。英雄的墓碑上,書寫不盡抗聯英烈的光輝事跡,烈士們用鮮血澆灌的抗聯精神之花迎風怒放。
英魂不朽。紅色地標所蘊藏的生命力,將澎湃城市的血脈,為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注入磅礴力量。
白山黑水間,歷史在風聲中駐足。追尋的人都會懂得:紅星永不隕落,戰歌始終嘹亮。(記者陳聰 楊思琪 王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