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8月15日電 題:天津:做細生態文章推動協同發展
新華社記者李鯤、黃江林、徐思鈺
森林蓄積量達到384.97萬立方米,4家鋼鐵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全市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7%,PM2.5年均濃度十年累計下降61.5%……首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天津市召開新聞發布會,曬出了生態“成績單”。
城市“氣質”越來越好,綠色“家底”越來越厚。近年來,天津做細生態文章,引導企業融入區域產業鏈,并搭建平臺推動京津冀產業協作,推動美麗宜居京津冀建設。
“生態為先”引導企業融入區域產業鏈
走進位于天津北辰區的天津江天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幾萬臺柜機燈光閃爍的場景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家有著幾十年歷史的鋼鐵企業。
“鋼鐵產能過剩,環保壓力陡增,企業必須轉型!”江天數據公司總經理張健說,幾年前,天津提出破解“鋼鐵圍城”任務目標,并指導企業依托自建變電站和較強的電路擴容能力發展數據產業,開辟了新路。
江天數據公司投入使用的數據中心。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現在,江天數據公司正在依托區域內成熟的產業基礎和大量客戶,打造環京大數據產業帶,助力實現京津冀數據互聯、數據流通、優勢互補。
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曾是京津冀大氣質量差的重要原因,2017年開始,天津分類整治2萬多家“散亂污”企業。
“我們針對不同對象制定不同舉措,引導有潛力的企業園區轉型升級。”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王文美說,天津近年來打出環保“組合拳”,通過生態環境“大調研、大走訪、大幫扶”等活動,摸排企業綠色轉型的需求和堵點,讓污染防治逐漸從末端治理向全要素全鏈條治理轉變。
“環保為媒”搭建區域產業協作平臺
“在新污染物監測領域,高端分析測試設備長期以進口外國品牌為主,普遍存在運行費用高、維修周期長、配件昂貴的問題。”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鄧小文告訴記者。
日前,天津國科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研發了一款針對新污染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不僅將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白,也成為天津生態環境部門搭建平臺幫助企業解決問題、促成京津冀產業協作的一個案例。
6月21日,首屆京津冀生態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由150余家成員單位共同發起的“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成立,致力于重點解決制約京津冀三地企業綠色轉型的技術、資金、人才、政策、資源等瓶頸問題。
作為“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下設的“新污染物監測高端裝備與技術體系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國科醫療公司依托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等科研力量研制了這款產品,國產化率達90%以上,費用能大幅節省,實現量產后,將服務京津冀等地企業和監測機構。
據了解,創新共同體目前已有17個協同創新中心,其中還專門設有京津冀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創新中心,打造輻射京津冀三地、面向全國的該領域先鋒技術策源地。
“宜居為要”連通區域綠色生態廊道
走進天津寧河區七里海濕地,憨態可掬的麋鹿成為一道新的風景線。
“從前年開始,我們將麋鹿放歸七里海濕地,讓它們自由生長。兩年多來,這群麋鹿不僅生活得很好,還誕生了多只小麋鹿。”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成義高興地說。
七里海濕地一景。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2017年以來,規模空前的“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在津沽大地推進——875平方公里濕地自然保護區升級保護、736平方公里綠色屏障規劃建設、153公里海岸線嚴格保護。
其中,位于天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736平方公里生態屏障,在生態領域專業規劃圖上被標為“首都東南部生態屏障區”,起著貫通天津南北生態廊道并接入區域生態涵養區的作用,為京津冀再造“一葉綠肺”。
不僅是大工程,今年以來,天津還開工建設了百姓家門口的“口袋公園”55個。
“京津冀正在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先行區、示范區,美麗宜居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我們將與北京、河北相關單位一起努力,推動這一目標盡早實現。”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張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