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吳貴海,當過兵,做過生意,逛過大城市,是遠近聞名的“老頂牛”。他的家鄉河南省封丘縣李莊鎮俄灣村,地處黃河灘區,是1855年“銅瓦廂決口”最嚴重的受災地之一。為了讓灘區群眾搬出“水窩子”,過上好日子,2015年,河南省試點黃河灘區移民遷建。李莊鎮22個村莊里,18個是灘區村,需搬遷4.1萬人。
2019年,吳貴海搬進了占地6000余畝、有400余棟電梯房和配套學校、商超、廠房的李莊新區。由于家里子女多,吳貴海選了一套五室兩廳的大房子。“這一次搬家,說實話我是個反對派,我還串聯人反對。來這兒都想象不到咋生活,擔心沒人管,擔心沒錢花,擔心沒法種地,很多擔心。實際住了以后,那都解決了。”這一次搬家,吳貴海起初有些顧慮,但當他和家人住進大房子,內心是無比開心。
6年來,河南省封丘縣共搬遷100800人到灘區。為了讓從灘區搬遷來的群眾開啟新的生活,過上好日子,封丘縣大力發展產業,招商引資,規劃了3200多畝的工業園區,目前1800畝已經初具規模,30多家企業入駐,解決了李莊鎮5000余人的就業。
山東東營,黃河的最后一站。黃河在滋養齊魯大地的同時,由于“善淤、善決、善徙”的“習性”,也曾給沿河群眾帶來頻繁水患。20世紀70年代,東營市黃河原蓄滯洪區群眾響應國家號召搬遷至沿黃大堤的房臺上居住。2013年起,東營市又對66個房臺村進行拆遷改造,目前已建設完成3個安置社區。為了扎實做好安居富民工作,安置區為村民創辦手工合作社,增加收入。
黃河三角洲,泥沙沉積形成的年輕土地,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這里是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有“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截至2022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共在此繁殖幼鳥2700余只。近年來,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鹽堿地長出了產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堿作物。目前,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聯合中科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18家共建單位,建設了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圃500畝,種植耐鹽堿大豆、苜蓿、藜麥、玉米等13類作物種質資源1萬余份,開展耐鹽堿作物試驗示范10余萬畝。
制片人:李杰
編導:賽娜
記者:張彩霞 任卓如 唐子曄 趙小羽
攝制:朱新國 李寶忠
報道員:楊斌 王一林 孫林勇 許保堃
配音:李子沨
統籌:王健 張旭東
片頭制作:夏勇
監制:張平鋒
出品人:孫志平
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