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其中,由浙江省申報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獲得了這一環保榮譽。
這是浙江繼“千萬工程”“螞蟻森林”項目后再次收獲聯合國最高級別環保榮譽,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浙江的生動實踐,驗證了綠色發展、綠色治理的中國承諾,展現了我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的積極貢獻。
“地球衛士獎”花開三度
在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黃礁島,74歲的老漁民陳夏芳多了一份新收入。“每天用閑余時間在海岸線上撿拾塑料廢棄物,送到固定收集點,一個月大約能增加700元收入?!标愊姆颊f。
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浙江6300多名低收入群眾和漁民、10180艘船舶以及230多家企業,共同參與的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藍色循環”,實現了海洋塑料“從海洋到貨架”的全過程可視化追溯,并將收益反哺參與海洋塑料回收的一線收集人員,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塑料污染。
“目前,‘藍色循環’正在全國推廣,未來有望引領20多萬艘中國漁船,帶動上萬名沿海低收入群眾,及數萬家企業參與海洋廢棄物治理,實現海洋生態多元共治,為全球提供可持續、可復制的中國方案。”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郎文榮說。
海洋塑料污染是全球海洋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之一。聯合國環境署報告顯示,塑料制品是海洋垃圾中占比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至少占海洋垃圾總量的85%。
“‘地球衛士獎’是聯合國環境領域的最高榮譽?!{色循環’可以為世界各地希望采取行動減少塑料污染的政府、企業和社區樹立一個鼓舞人心的榜樣?!甭摵蠂h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說。
從2005年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都會頒發一次“地球衛士獎”,表彰對環境產生變革性影響的政府、組織、個人等。2018年9月27日,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獲得該榮譽;2019年9月19日,支付寶推出的“螞蟻森林”項目獲獎。
生動展現生態文明思想基層實踐
安吉縣魯家村,溪水潺潺,綠樹成蔭。一條4.5公里的環村觀光小火車串起沿途十多個特色家庭農場。
“過去魯家村村民有句順口溜:‘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蚊蠅滿天飛,臭氣四季吹?!濒敿掖妩h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裘麗琴說,“現在的魯家村全村皆是景區,開門就是花園。”
2018年,裘麗琴代表自2003年以來浙江投身“千萬工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萬千干部群眾,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頒獎典禮上捧起了“地球衛士獎”的獎杯。她說,5年后的魯家村,不僅更美,也更有活力。
這幾年,魯家村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打造出家庭農場等網紅旅游項目?!肮?村+家庭農場”的經營方式使村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了更多獲得感。
從“千萬工程”到螞蟻森林,再到“藍色循環”,生動展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46歲的陳光輝是“藍色循環”模式發起成員之一。他自小在臺州的海邊長大,親眼見證了海涂從“滿是小螃蟹、跳跳魚”到遭受污染,再到如今逐漸恢復生機。
浙江地處中國東部海岸線的中段,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海島數量和岸線長度位居中國第一。發展海島旅游和近海水產養殖是浙江沿海百姓的重要收入來源,但近海塑料廢棄物也隨之增加。
“‘藍色循環’創新解決了海洋廢棄物治理‘人從哪里來,錢從哪里來,是否可持續’的難題,讓低收入人群在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過程中獲得收益,實現生態與富民的‘雙贏’。我們看到回收的海洋廢棄物、廢棄塑料的數據一直在上升。”陳光輝說。
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我國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實施“史上最嚴格環保法”,制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等多部法律。
中國經驗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一份聲明說,“藍色循環”模式迄今已收集超過1萬噸海洋廢棄物,是中國最大的海洋塑料廢棄物回收項目,獲頒“地球衛士獎”中的“商界卓識獎”。
“為了我們的健康和地球生態,我們必須終結塑料污染?!甭摵蠂h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說,“‘藍色循環’展現了創新性治理方案切實有效,啟發我們重新審視人類和塑料的關系,展示了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可能性?!?/p>
而“千萬工程”推動打造的則是中國鄉村發展模式,解決了社會、經濟、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高度契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見證了中國鄉村的變化。他說:“曾經這里一些鄉村的河被村民叫作‘牛奶河’,現在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人們在河邊散步,在長椅上放松,將自然風光轉化為經濟發展資源,對浙江來說是巨大機遇?!?/p>
浙江是我國踐行綠色發展的縮影。新時代十年來,全國累計造林10.2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13.14億畝,穩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從68.5%下降到56%,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深刻改變著中國、影響著世界。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哈薩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薩克民族大學教授納比然·穆罕默德哈努雷幾十年前留學中國時就熟知的諺語。他后來受邀考察浙江,驚嘆于當地的自然美景和生態惠民理念,這位學者稱之為真正的“生態天堂”。
穆罕默德哈努雷說,好的環境有助于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促使個體把思想轉化為保護生態的自覺行動,這也是中國帶給世界的啟示。 (本報記者商意盈 朱涵 黃筱 鄭夢雨 黎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