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 id="jyy5v"><meter id="jyy5v"><th id="jyy5v"></th></meter></li>

    2. <label id="jyy5v"><meter id="jyy5v"></meter></label>
          •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 07 10:21: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牽手”寫忠誠,“拂曉”向“新華”

            字體:

              “牽手”寫忠誠,“拂曉”向“新華”

              彭雪楓烽火硝煙中創辦的報紙,曾與新華社一同吹響拂曉號角

              縱觀全國,各地市黨報多以行政區劃命名,位于安徽北部的宿州市與眾不同,它的市委機關報名曰《拂曉報》,今年已85歲。

              走進《拂曉報》的報史館,上下兩層約1600平方米的展廳深沉記錄著這份地方黨報85年的光榮歷史和紅色基因,其中一面墻更“鐫刻”了一段特殊的緣分——“新華社與《拂曉報》”。

              這是中國新聞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新華社的分支機構和新四軍創辦的《拂曉報》,在烽火硝煙中“牽手”,并肩戰斗,共同見證中國革命的“拂曉”。

              《拂曉報》報史館的“新華社與《拂曉報》”板塊。(拂曉報社供圖)

              7年并肩戰斗 58天湖上辦報

              “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進、邁進有為、勝利就要到來的意思。軍人們要在拂曉出發,要進攻敵人了。志士們在拂曉要奮起,要聞雞起舞。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p>

              這是時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雪楓為《拂曉報》撰寫的創刊詞。

              1938年秋,抗日烽火燃遍中原,中共中央決定由彭雪楓率新四軍游擊支隊挺進豫東,創建抗日根據地。當年9月29日,游擊支隊誓師東征,就在那天,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一個農舍中,《拂曉報》誕生了,彭雪楓為其題寫了報頭。

              短短8個月后,《拂曉報》開始接收新華社的新聞。當時報社還沒有自己的電臺,新華社的新聞都是由司令部電臺代收、代譯。

              二者真正的“牽手”從1943年前后開始。當時新華社淮北支社成立,設在新四軍第四師宣傳科,受新華社華中總分社領導。不久后,支社和《拂曉報》記者合一、合署辦公,配備有收發新聞的電臺,建立有報務組、譯電組,接收新華社電訊。

              當時,新華社電訊是地方黨委了解國內外大事和全國戰局的唯一渠道。電臺晝夜不停,需要通過手搖馬達供電,人手不夠的時候,社長、記者也要上陣參與搖機。

              淮水兩岸、渦河之濱,新華社和《拂曉報》的戰士們一手扛槍、一手握筆,懷揣著記者證,緊隨黨的腳步。部隊走到哪里,根據地建在哪里,新華社分(支)社和《拂曉報》就辦到哪里。

              1946年11月,發動全面內戰的國民黨集中兵力向淮北解放區發動進攻,拂曉報社30多人與2000多名留在淮北的干部、戰士被圍困在洪澤湖。為了鼓舞士氣,他們堅持在湖上的漁船里辦報。

              在船尾,他們用兩根竹篙架起天線,收報、翻譯;在船艙,他們用木板搭起臺子,手工刻起鋼板;刻好、校對后,就拿到船頭油印……

              他們在湖上收到的第一份電報是由延安發來的《解放日報》社論,題為《戰局正在變動》,湖面上的部隊終于聽到了黨中央的聲音。12月7日一早,湖上的第一期報紙——1150期《拂曉報》出版,報社同志們劃著小船把新印的報紙分發到各個連隊。

              58天湖上辦報,《拂曉報》出了近20期,幾乎每條船上都有報看。新華社記者、《拂曉報》原副社長歐遠方撰文回憶,當時有的戰士撐著小船前來,把耳朵貼在報社的船幫上,“聽到滴滴答答的訊號聲,才能安心離開”。

              7年,新華社分支社雖然歷經多次變遷,卻始終與《拂曉報》“并肩”,憑著堅定信念、一腔熱血,把一期又一期帶著油墨香味的《拂曉報》送到廣大軍民手中。那時,曾有一位重慶讀者致信新華社記者、《拂曉報》編輯莊方:“《拂曉報》簡直像天外來鴻,讀了報道,感動得熱淚滾滾?!?/p>

              新中國成立后,《拂曉報》成為中共安徽宿縣地委機關報,1950年開始,停刊了5年。同一時期,為了適應新形勢,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新華社為集中統一的國家通訊社的決定,新華社各總分社、分社和支社除向總社發稿和印發總社的稿件外,不再單獨對外發稿;所有人全部交新華社統一調度。至此,新華社、《拂曉報》的記者們相互道別、奔赴各地、開枝散葉,在各自的道路上“高歌猛進”了。

              共著烽火文章 被贊“我們的報紙”

              時任新華社華中分社社長的范長江,曾在拂曉報社就敵后辦報問題,對淮北新聞界作了長篇講話,發表了深刻、中肯的意見。在新聞報道上,《拂曉報》得到許多來自新華社的指導,如工作中實行主力軍(記者)、民兵(基干通訊員)、自衛隊(通訊員)三結合,采訪的群眾路線、新聞必須真實等。《拂曉報》與新華社分(支)社共同采寫的重大新聞,也經新華社向全國廣播。

              ——這些報道中聽得到勝利的炮響和前進的腳步。1944年,新華社總社在給華中總分社的電報中指出“新聞報道要適應戰時農村環境”。根據這一精神,淮北支社及《拂曉報》把勝利的戰報、抗敵形勢等傳遞出去。

              抗日戰爭時期,主力部隊、地方部隊以及民兵在淮北對敵偽作戰頻繁,他們攻據點、炸碉堡,反“掃蕩”、反蠶食,作風英勇頑強。《拂曉報》連續不斷地進行報道。“云梯穿過深溝高圩,戰士們如同飛一樣,非常敏捷地沖上去了……”當年的戰地通訊《西征記》生動記錄了新四軍“一路向西,一路勝利”的振奮場景。

              面對國民黨挑起的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浴血奮戰。摧枯拉朽之勢在《拂曉報》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為慶祝“我軍西渡重建淮北一周年”,《拂曉報》一口氣出了十個版面紀念特刊,公布了一年戰績:“殲敵七千余人……重建了八個縣地政權,收復了淮北三分之一的地區”。

              ——這些報道中看得到軍民魚水情,看到一個始終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黨?!坝腥罕娫冢陀斜緢笤凇!币黄斗鲿詧蟆返纳缯撨@樣寫道。第500期時,彭雪楓曾寄語:“向著‘全黨辦報’‘全根據地人民辦報’的路走去!向著以工農兵的語言,以工農兵為主要讀者對象的路走去!”

              進入城市以后,《拂曉報》在各縣配備了專職的通聯干事,建立了通訊組,形成了一個分布城鄉的通訊網。有史料記載,《拂曉報》一度組建了3000多人的工農兵通訊員隊伍,近1000個通訊組,成為黨聯系廣大群眾的“千里眼”“順風耳”。

              大家親切地稱《拂曉報》為“我們的報紙”。在最艱難的日子里,有的戰士曾提議把每人每天五分錢的菜金節約下來購買紙張,以保障《拂曉報》按時出版。

              淮海戰役中,《拂曉報》生動反映人民戰爭的景象:淮北人民把省下的一針一線、一個雞蛋、一朵棉絮、一粒糧食都拿出來支援前線。在通往淮海戰場的大路小道上,擁滿了支前的隊伍。婦女們夜以繼日磨面、做軍鞋……

              ——這些報道向世界呈現立體真實的中國革命。“祝你們建設幸福的生活和健全進步的社會。你的忠實的朋友笛爾坎納?!币晃患幽么髨@丁給彭雪楓將軍的信,被刊登在《拂曉報》上。信中,這位外國朋友對中國人反法西斯暴行,與侵略者英勇作戰欽佩不已。

              不僅在邊區、根據地發行,《拂曉報》更被寄往全國甚至海外。在豫東黨組織的幫助下,利用地下交通線,《拂曉報》被輾轉運輸到重慶及西安,發行到昆明、貴州等地;經宋慶齡等愛國人士幫助,利用“保衛中國同盟”和“國際新聞社”,《拂曉報》走出國門,寄發至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國家;還有的通過領事館,在蘇聯多個城市發行。

              新中國成立前,《拂曉報》已經出版超過1500期。烽火間,這份報紙常年發行2500份以上,最多的時候超過4000份。

              共育新聞尖兵 從“拂曉”向“新華”

              “煉思想,煉韌性,也是煉人?!北环Q為《拂曉報》創刊“三元老”之一的單斐同志曾這樣總結辦報經驗。就在這樣不斷錘煉的時光里,一批拂曉報社的記者、編輯走向新華社在全國各地的崗位。

              曾是《拂曉報》記者的戴邦在戰場上收集了一本群眾語匯,記錄精彩的“莊稼話”,也用群眾語言寫作出一批具有清新風格的新聞通訊。他說:“人民新聞工作者和人民朝夕相處,一起上冬學,一起組織農會、減租減息,一起報名參軍、反掃蕩,一起下湖割葦子、開荒種地,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個草鋪,真是生死與共,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p>

              革命期間,戴邦曾任新華社山東野戰軍前線分社副社長、華東野戰軍分社采訪部副主任。1955年后,歷任新華社國內新聞編輯部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

              《拂曉報》原社長鄧崗后來成為新華社副社長、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曾在《拂曉報》工作的沈定一改做國際報道,曾在越南河內、印尼雅加達等多個新華社國外分社駐外,歷任新華社總編輯助理、副總編輯等;曾為《拂曉報》記者的楊居人,后來調回新華社總社當編輯、記者,他于晚年執筆寫成《拂曉報史話》,成為了解我國革命時期新聞事業發展的重要文獻材料。

              拂曉報社總編輯劉麗回憶,20世紀80年代,《拂曉報》迎來創刊50周年,拂曉報社記者前往北京拜訪老報人:鄧崗得知要租用會議室召開座談會時,說“不要浪費”,執意在他家里開座談會,并準備了豐盛的冷餐;年事已高的戴邦坐在輪椅上接受記者的采訪;張景華把記者請到家中,贈送了他們20多張珍貴老照片。

              “戰爭年代,報社先后有15名烈士血灑疆場,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薄斗鲿詧蟆防蠄笕怂谓▏榻B,1944年9月彭雪楓犧牲后,時任《拂曉報》記者的張景華和多位戰士奉命轉移他的遺體?;貞浧疬@段往事,張景華數度哽咽:“在彭師長的遺物里,我們發現了一份完整的《拂曉報》合訂本,封面上是師長手寫的一行字——‘心血的結晶’……”

              85年,超過1.7萬期,歷經鉛與火、光與電、數與網的迭代,《拂曉報》已形成集報、網、微、屏于一體的全媒體傳播矩陣。

              如今的新華社擁有31個國內分社和182個駐外分支機構,每天24小時以15種語言不間斷地向全球發布新聞信息,正在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的道路上踔厲奮發、闊步前行。

              黨的新聞事業在革命烽火中誕生,從槍林彈雨中走來,在艱苦卓絕中成長,于時代大潮中發展。2023年4月6日,《拂曉報》報史館開館,1個月后,新華社安徽分社的記者們前來,與《拂曉報》的同仁們一起,為社史教育基地揭牌。

              新華社與《拂曉報》,緣分正在延續。

              “一代代新聞人憑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信念,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新華社和《拂曉報》的緣分就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時刻激勵著我們奮勇前進?!狈鲿詧笊琰h組書記、社長武華峰說。

              (記者劉菁 陳諾 馬姝瑞)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8311299616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免费| 久久成人影院精品777|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49| 拍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99热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亚洲国产精品13p|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久久人人超碰精品CAOPOREN|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影视|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制服|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欧美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视频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va免费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AR影院|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男| 国产精品 猎奇 另类视频|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99re这里只有精品热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