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作“一帶一路”《絲路金橋》標志性人文景觀,讓世界讀懂中國,到堅持1100多天的“每日一畫”藝術行動······是他告訴我們,藝術家不止有靈光一閃的揮毫創作,更要有一種水滴石穿的持久恒心。近日,新華網獨家對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舒勇,共同探討以藝術促交流,以創意促融合,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用藝術連接世界 跨越未來
本次兩會,舒勇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為契機,帶來關于推出新時代國家文化符號的提案。作為一名當代藝術家,舒勇的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創作主題隨時代而動,致力于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在創作中他逐漸找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與世界對話。
舒勇曾創作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標志性人文景觀《絲路金橋》,當被問及創作靈感時,舒勇表示:“我在世界各地做展覽、交流時感受到,中國文化如果想更好地走向世界,不能是簡單地、望文生義般地傳播,而是需要真正的民心相通,需要深度的交流與科學的傳播。帶著這種想法,我以“天下第一橋”趙州橋作為元素,以各個國家的國花作為媒介,想要表達一種‘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感情寄托,將世界連接起來,共同跨越未來。”
肩負責任與使命 與世界同頻共振
如何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對此,舒勇認為解題的關鍵是——同頻共振。“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我們要站在世界格局里面,而不是自說自話,因為既然要走出去,你就要了解世界,就要跟世界同頻共振。”舒勇堅信,人和人之間都是有共性共鳴的,比方說“大愛大美”,就是“人對愛”“人對美”共通的感受,所以他認為站在同一個世界的格局里面去尋找大愛,尋找大美,把世界的各種文化都融合起來,同頻共振,尤為重要。
“回歸藝術的初心”也是舒勇一直堅守的理念。在他看來,藝術從誕生之初,就不僅僅是一個擺設,而是一個記錄現實、參與社會進步的媒介,是用藝術的方式參與社會進程的改變,它可以記錄歷史的美好,也可以記錄歷史的瞬間。要回到藝術本身的初心,而不是將藝術變成一幅裝飾畫,否則藝術的價值就會被低估。
“每日一畫” 踐行當代愚公移山精神
2020年起,舒勇開展了一場“每日一畫”的藝術行動,以疫情生活為背景,把新時代的中國精神從個性到共性的轉換進行藝術解讀,至今從未間斷,創作了《同呼吸共命運》《社會山水》《“兔”飛猛進》等眾多水墨意象,當前“每日一畫”已超千幅。
舒勇希望通過每天的堅持,去呈現中國人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的不懈精神。“通過堅持,我感受到中國文化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并且通過中國水墨畫的風格和韻味,把中國人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精神表達出去。”舒勇說。(文/邱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