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2”号1月29日电 题:阿蒙森海上的三种颜色
新华社记者黄韬铭
1月下旬,阿蒙森海域的天气总是阴沉。白茫茫似拼图般的块块浮冰漂在海面,随着风吹浪涌缓缓移动,时不时能看到落单的企鹅站在上面。
天寒地冻,海浪翻涌,激起的水花落到“雪龙2”号甲板,很快结冰。飞雪漫天,没多一会甲板就覆上了薄薄一层白雪,在极昼的光线下很是显眼。
图为阿蒙森海上的浮冰。新华社记者黄韬铭 摄
在阿蒙森海,白色是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往往伴随冰雪风浪,象征考察队员作业时需要克服的种种困难。
破冰船徐徐前进,终于驶出浮冰区。实验员裴佳豪看着窗外依旧不见减小的风雪,有些发愁。正值新春,他却没什么心思过节,满脑子想着大洋调查的事。
去年11月1日起航以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已经完成南极中山站和秦岭站的卸货任务,目前正在阿蒙森海开展包括南极海洋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等内容的大洋调查。
“大洋作业这活儿错过很难再来,必须争分夺秒,可不能‘年后再说’。”裴佳豪告诉记者。时间紧、任务重,只要天气允许,每航行到一个站位,队员们都会立刻作业,不舍昼夜。但有时天公不作美,肆虐的寒风、漫天的飞雪总会成为科考工作开展的阻碍。
眼看天气始终没有好转,原定舯部作业很难开展,考察队决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作业顺序,先开展艉部甲板作业。裴佳豪和队友们穿上俗称“企鹅服”的橙色户外作业服,戴上安全帽,穿上救生衣,深吸一口气,打开水密门。
寒风灌进舱里,顺着袖口、领口往里钻,雪粒和冰碴狠狠锉在脸上,不禁让人缩了缩脖子。小跳几下适应极寒后,考察队员们径直外出,一抹鲜亮的橙色出现在艉甲板。
这是阿蒙森海上常见的第二种颜色。考察队员们作业时穿的防寒保暖的橙色“企鹅服”,在一片雪白中格外显眼。每每橙色出现,就知道是队员们外出科考、战风斗雪。
图为考察队员们在艉甲板进行大洋作业。新华社记者黄韬铭 摄
水手陈栋彬腰间系着安全绳,站在艉甲板带着其他队员开动钢缆绞车,将一个金属“箱子”缓缓放到海底。半小时后,他们将“箱子”从约1000米的深海里吊起来,采集沉积物样本。
风高浪急,起吊时用钢缆连接的金属“箱子”像钟摆一样左右大幅晃动。船身摇摆,队员们不得不降低重心,稳住下盘。“都站稳,慢点!”“一、二,拉!一、二,拉!”大伙喊着口号,终于平稳地把“箱子”放回甲板。
考察队员王家凯喘着粗气,第一时间小跑上前查看。“这次还不错,采了不少。”安全完成作业,他如释重负,语气略带兴奋。“这些沉积物就像地球的‘年轮’,记录了相当一个时期内大气圈、生物圈和大洋圈的演化历程。通过研究,能得到数十万年前的海洋和古气候变化等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历史。”
结束作业,队员们回到室内,脱下厚厚的“企鹅服”,走向餐厅。
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中国结,早已张贴妥当的大红福字和春联……“雪龙2”号上四处弥漫着红红火火的年味儿。这是春节期间,阿蒙森海上的第三种颜色。
“过年好!”“新年快乐!”除夕夜,全船上下洋溢着喜庆氛围。大伙围聚数桌,在欢声笑语中互道祝福,共同举杯,一起在地球最南端庆祝这个特别的海上春节。
图为考察队员在“雪龙2”号上吃年夜饭。新华社记者黄韬铭 摄
思念与牵挂像一根隐形的线,横跨南北半球,连接着考察队员和他们的家人。看着墙上“去家万里勇克极寒,雪原同聚喜贺新春”的对联和“千里婵娟”的横批,第一次不在家过年的考察队员徐晓武心里泛起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虽身处极寒之地,但手机里家人一条条叮嘱消息让他倍感温暖。“回去之后,我想带爸妈去旅游,感受大好河山。”
在一片红火的喜庆氛围中,值班船员李浩玮只简单吃了两口就起身离开餐厅,穿上橙色“企鹅服”外出进行巡视,确保船舶安全运行。走过甲板,他在洁白的积雪上留下了一行脚印。
阿蒙森海上三种颜色的故事,还在日夜不停地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