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观察|四川大竹:“竹”梦追新-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2/06 11:24:47
来源:新华网

县·观察|四川大竹:“竹”梦追新

字体:

  新华网成都2月6日电 题:县·观察|四川大竹:“竹”梦追新

  新华网记者 汪亚

  在四川东部,有一个被誉为“竹乡”的美丽县城,因“竹多竹大”得名“大竹”。

  大竹之盛不止于竹,作为四川省工业强县示范县、人才工作先行区,大竹拥有大竹经开区与川渝合作示范园区“双平台”,工业产值和增速长期位居川东北各县(市、区)前五。

  2024年前三季度,大竹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4亿元,在“中国西部百强县”中的排名逐年攀升,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作为工业强县,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抓住机遇,让农业出新出彩,大竹也有自己的“密码”。

  “农”墨重彩:“六张名片”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位于大竹县月华镇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运送糯稻和醪糟的货车排成一行有序等待;在团坝镇的白茶产业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冬季茶园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在石桥铺镇,经过“小田改大田”等田块改造,在渠江支流铜钵河流域已先行打造300余亩稻虾轮作示范基地……

  近年来,大竹落实“农业出彩”部署要求,以“稻、麻、茶、竹、椿、虾”六张特色农业产业名片为抓手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拓展精深加工,让群众收入不断提升。

苎麻丰收场景(林仁荣 摄)

  据大竹县委书记李文章介绍,大竹醪糟、糯稻、竹笋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大竹苎麻纳入第一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四川省蜀水稻虾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稻麻茶竹椿虾”六张名片各具特色,方兴未艾。

  ——糯稻“产加销服、农文旅教”全产业链不断完善,链接上下游8家农业龙头企业、2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糯稻种植及产品加工。醪糟、糯米粉、米酒等10余个品类100多个规格产品,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前端发展糯稻产业基地20万亩,年产量10万吨。

  ——苎麻种植遍布全县31个乡镇(街道),全县苎麻种植面积13.5万亩。全县年产原麻2万吨,年产值4亿元。培育苎麻种植新型经营主体45家。

  ——白茶种植面积8万余亩,辐射13个乡镇16个村,培育茶叶公司15家、专业合作社25个,年总产干茶700余吨,总产值超20亿元。

  ——大竹共有白夹竹、楠竹、慈竹、斑竹等36个品种,现有竹林面积27.7万亩,竹林总蓄积量达110.8万吨。年加工干竹笋500吨、鲜竹笋5000吨,竹制品消耗竹材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000万元。

  ——香椿种植面积12万亩,分布23个乡镇3个街道。年产鲜椿芽1.5万吨,香椿酱、香椿咸菜等加工品4800吨,实现总产值7亿元以上。

  ——建成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实现年繁育虾苗1.5亿尾。全县发展稻虾种养特色产业带3万亩,年产成品虾4500吨,实现虾类产值3.1亿元。

  “目前,在六张名片的基础上,大竹正在抓非常‘6+1’,‘1’就是正在打造的高山蔬菜,加强‘大竹菜’质量提升、品牌塑造,构建‘平坝稻油小龙虾、田边地脚种苎麻、高山蔬菜中山茶、椿竹成林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李文章介绍。

  以“绿”生“金”:“三竹鼎立”撬动百亿产业

  漫步在大竹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翠绿的竹林,它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座美丽小城。大竹,不仅“以竹为名”,更“因竹而兴”,竹编工艺、竹笋美食、竹制家具……竹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也让大竹成为名副其实的“竹乡”。

  如何让随处可见、习以为常的“绿色颜值”变成“富民价值”?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年,《四川省竹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

  大竹抢抓机遇,制定《加快“以竹代塑”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全力推进资源培育倍增、产业能级跃升、文旅融合提升、科创赋能引领、应用推广示范等五大行动。

  方案指出,到2025年,大竹县将实现“以竹代塑”产业园全面建成,“以竹代塑”和竹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26年,全县竹全产业链总产值冲刺300亿元,成为引领大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和拉动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大竹县林业局副局长张莉告诉记者,大竹计划3年内新(改)建工业原料竹林基地40万亩以上,5年内累计新增竹林面积60万亩,全力打造竹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投入生产的四川兴竹竹纤维加工项目。(刘小洪 摄)

  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将一捆捆鲜竹送入机器,经过加工,这些原竹成为了细腻柔软的竹纤维。通过纺织,纤维又变成了透气的布料。

  据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慧介绍,公司于2024年7月成立,其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二产”带动“一产”促“三产”,竹子不仅是大竹美丽乡村的风景线,更成为其富民增收的“绿色密码”。

  李文章告诉记者,当前,大竹正在构建“三竹鼎立”的现代竹产业发展体系,竹纤维以投资33亿元的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为龙头、竹浆纸以投资40亿元的泰盛集团竹浆纸项目为龙头、竹缠绕以投资10亿元的竹缠绕一期项目为龙头,引领大竹从竹资源大县向竹经济强县跨越。

  “接二连三”:“中国草”迎来成长“新风口”

  “棉麻毛丝竹”是大家熟知的五大天然纤维,苎麻被誉为“中国草”。大竹因“麻多、麻长、麻优”而闻名。苎麻和绿竹,都是大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同样成为其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大竹种植苎麻历史悠久,一代代大竹人种麻、收麻、绩麻成线、穿经走纬,种植面积、产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上世纪80年代,“家有一亩麻、收入一千八”的大竹苎麻蜚声全国;90年代,因种种原因,苎麻行业发展逐渐降温,进入低谷。

  近些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天然纤维在消费观念和时尚潮流中受到青睐……诸多优势让苎麻再度成为大竹产业发展的重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爱国在谈到苎麻产业发展时表示:“当前苎麻手工收割、剥皮等环节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改善苎麻纤维刺痒的肤感、改进脱胶技术、提高收割机械化和加工精细化程度,这些方面都亟待改良技术、研发新设备。”

  针对这种情况,大竹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广机械打剥,采取奖励种植户购置机械,培育大户集中收储等办法,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负担。政府部门还引导建设了高标准苎麻农事服务等专业机构,为散户提供“一条龙”农事服务。

  5年前,返乡创业的李文琼承包了360亩土地种麻。在农技专家帮助下,她的团队研发出了一种小型反拉式打麻机,打麻效率达到手工的10倍。李文琼告诉记者,2024年她共承包2700亩土地,苎麻收入达到800万元。

  农产品要卖出好价钱,仅靠原材料种植是远远不够的。初级农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存在巨大价值差异,必须拥有完整产业链,才能把更多附加值留在原产地。

  为此,大竹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不断激发产业新动能,助力全产业链发展。

  ——设立苎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强链补链、提质增效、集聚发展。

  ——组建苎麻纺织工业招商专班,对接苎麻纺织服饰知名企业,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落户大竹。

  ——建立中国苎麻纺织产业园,重点引进一批苎麻纺织企业,加速形成苎麻纤维、纱线、织布产业集群。

亚缇纺织车间工人在检查设备。(受访者供图)

  走进四川达州大竹经开区亚缇纺织车间,一排排纺纱机将洁白的苎麻纤维变成细腻而有韧性的纱线,再织成苎麻坯布。即使未经后整和印花,已颇具“国风”神韵。

  “我们在苎麻脱胶和纺纱工艺环节上取得了诸多专利,在服装品类研发方面不断提升。”亚缇纺织品牌总监李林倩告诉记者,到2024年,亚缇纺织累计投资超1.5亿元,成长为一家集苎麻种植、脱胶、纺纱、织布、服装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目前亚缇纺织年产能可达精干麻7000吨、长纺纱3500吨、短纺纱7500吨、各类坯布1500万米。2024年上半年实现产值3亿元。

  如今,大竹的苎麻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占全国苎麻种植面积40%以上,苎麻年产量2万吨,年产值4亿元。这株“中国草”,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大竹围绕苎麻这个“土特产”,正抓住行业风口、推动产业升级,让苎麻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特色产业。

  不论是哪种产业,大竹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对县域经济而言,“因地制宜”是产业脱困的重要法宝,而“不断创新”则是产业接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纠错】 【责任编辑: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