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題:讓第一動力澎湃發力——科技創新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的一年中,如何更好激發創新活力?記者走訪各地科研院所、農田工廠、產業園區,感受創新一線的新年新氣象。
聚力:瞄準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1月1日,神舟十五號乘組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拍下了2023年第一縷陽光,而后與全國人民分享了這壯觀一刻。
這是2022年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的模擬圖像。新華社發(孫豐曉攝)
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完成,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部組件和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我們的“太空之家”遨游蒼穹。
“還不到歇口氣的時候?!敝袊d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接下來,工程將轉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開展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中國天眼”獲得銀河系氣體高清圖像,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年發射次數突破50次,我國首套盾構機用超大直徑主軸承研制成功,首架C919國產大飛機開啟100小時驗證飛行……近來,一大批重大工程接連取得新突破、新成果。
晨曦中的“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照片,2022年7月25日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大科學裝置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成果的“利器”。
元旦假期,位于安徽合肥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園區仍是一派忙碌景象。高大寬闊的廠房里,科研人員正對高20米、重5600噸的1/8真空室及總體安裝實驗平臺做著最后的安裝調試。
“作為CRAFT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平臺將于年初建成啟用,為今年CRAFT全面建設按下加速鍵?!敝锌圃汉戏饰镔|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陸坤說,這一大科學裝置將推動“人造太陽”實現潔凈能源的新突破。
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對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進行升級改造(2021年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方法。
去年歲末,探日衛星“夸父一號”發布了最新一批科學圖像,其中多幅圖像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驗證了三臺有效載荷的觀測能力和先進性。
“夸父一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甘為群說,下一階段,“夸父一號”將繼續開展并完成在軌測試,早日轉入在軌科學運行階段,通過對太陽磁場、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觀測和研究,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太陽。
2022年12月26日,國產大飛機C919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起飛。新華社發
“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解決‘卡脖子’難題,我們青年科研人員要勇于擔當、勇攀高峰?!北本┲窃慈斯ぶ悄苎芯吭荷M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雷的全年計劃已經排滿。他和團隊正在向人工智能生命模擬更進一步。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模型——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和商業航天多媒體沙盤(前)亮相中國航展(2022年1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發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1月的海南,陽光和煦。如同南飛的候鳥,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科研人員正在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加緊技術攻關。
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規劃發展部負責人楊新泉奔波于實驗室和田間地頭,對接育種人的需求。成立不到兩年,實驗室已實施76個“揭榜掛帥”項目,在種質資源鑒定、新品種培育等領域嶄露頭角。
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這片南繁熱土正通過搭建種業協同創新平臺、聚集生物育種產業人氣,提升科技支撐水平,推動“育種寶地”向國家“南繁硅谷”升級。
如今,實驗室所在的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已集聚600多家涉農企業,種業科技將在這里轉化成巨大的種業經濟市場。
2022年9月23日拍攝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安馬洋基地的稻田。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技術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
廣州,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一輛輛新能源汽車組裝出廠,等待被運往各地。新車搭載的最新款快充動力電池,只需8分鐘就可充電80%。
“極速充電正成為電動汽車產業跨越發展的關鍵性賦能技術。”電池供應商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總裁裴鋒說。
當前,廣東正大力培育發展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6萬家大關,為大灣區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注入強勁動力。
以創新驅動助推產業集聚,區域科技創新形成了引領發展的增長點、增長帶、增長極。北京創新成果溢出效應明顯,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大幅增長;長三角開放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技術國際收入已接近全國的50%……
“我國區域科技創新水平普遍提升,多層次、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敝袊茖W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玄兆輝說,未來,要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建設,提升區域間協同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發揮區域創新在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中的重要作用。
加力: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
已是深夜,西湖大學青年學者馬麗佳還在實驗室里加緊優化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她和團隊希望借此研發出更多對癥基因治療方案。
不久前,這項研究入選了浙江省“負面清單+包干制”試點項目,意味著在項目實施、資金使用等方面,馬麗佳擁有了更多自主權。
“比如,不再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準備非常詳細的預算,人員經費的支持比例更靈活,讓團隊可以更合理地支持年輕科研工作者?!彼f,青年科研人員的“煩心事”正逐步得到解決。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需要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深化“三評”改革、開展“減負”行動,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項目管理制度,推進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從國家到地方,改革舉措接連落地,人才創新潛力進一步釋放。
在天津,“十四五”期間重點建設的6個海河實驗室在體制機制上大膽突破:不設行政級別、不設事業編制、不設工資總額限制;職稱評審權、科研項目立項權等由實驗室自主實施;對領軍人才和團隊核心人員實行“一項一策”、年薪制等引才政策。
機制創新很快顯現成效。信創海河實驗室僅成立一年多,首批9個科研攻關課題已形成論文、專利等成果30余項。“今年,我們將重點圍繞硬件安全與可信計算技術等領域展開攻關,推進數字技術應用創新,助力天津信創產業生態建設。”信創海河實驗室主任助理南松輝說。
“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攻堅進入更深層次,通過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等稅收優惠,豐富科創板、北交所等科技融資平臺和工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方式支持企業創新,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新的一年,各地更加重視企業創新力量,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歲末年初,全自動無人駕駛的深圳地鐵16號線“開門迎客”。
這一成果來自軌道交通控制企業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及其與同濟大學、上海地鐵合作搭建的產學研平臺——上海軌道交通無人駕駛列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這里誕生的地鐵無人駕駛技術已應用于全國多地。
“好的創新環境讓我們深耕專業領域、提升技術創新水平的信心更強、動能更足。”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汪小勇說。
近年來,上海推動企業牽頭、產學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一批行業領域的未來科技龍頭加快成長。去年一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將超過3500億元,截至2022年底,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將突破2.2萬家。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神州大地上,創新的澎湃動力,正鋪展開一幅奮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畫卷。
?
海報設計:潘紅宇